英语“脱口秀”实验班诞生记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片段训练”是个宝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4期 总第4782期 2014年03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4期  下一期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来源: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 作者:周静燕 发布日期:2014-03-21 15:30:40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一生受用无穷。”数学思想一直是数学的精髓,它蕴藏在数学的基础知识中,指导着数学的实践与应用。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地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数学思想。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谈小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
  一、比较点拨,渗透符号思想
  数学的世界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处处有渗透:用符号表示数、计量单位……小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能自主地从课本知识中总结出数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契机点拨学生感受符号化的便利,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思想。
  在《找规律》一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符号的便捷:元宵节,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蓝气球的顺序摆放气球,共用了24个气球,问最后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解题的方法很多:按顺序画图涂色、用文字表示(红红红黄黄蓝红红红黄黄蓝……)、用符号表示(aaabbcaaabbcaaabbc……),虽然都能得出答案,但显然用符号表示气球的排列更加简洁直观。
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益。当然,符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要贯穿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次反复有意识地训练与引导,学生才能学会利用符号进行运算、推理和解决问题。
  二、手脑并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利用图形来形象地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过程。数形结合的思想贵在自己动手画图,把数和形在图像中体现出来。所以教师授课时,不光要自己画图解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试画图,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探索。
  例如一杯水甲第一次喝半杯,第二次又喝了剩下的一半,以后每次都喝了上一次所剩的一半。问甲四次一共喝了多少水?通常的做法是把四次甲所喝的水相加,但这样既容易加错,也浪费时间。我在黑板上先画一个正方形(如图1),并假设它的面积为单位“1”,然后和学生们共同表示出第一次喝的半杯水,随后让学生们独立画出甲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喝水的图解。由图1可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甲一共所喝的牛奶,可以用1-1/16=15/16。

图1
  三、精选习题,渗透集合思想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遇到“学生一讲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学生没有真正消化知识。新授结束后,教师要挑选适合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提炼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这样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将更加扎实有效。
  我在教学“公倍数”时,新授结束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6的倍数有哪些?9的倍数有哪些?分别填入圆圈内(图2)。本题让学生初步接触集合的思想,并巩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两两集合可能会出现交集,这为小学生以后学习空集、集合运算初步奠定了基础。
  数学学习是一个从有限推导至无限,从有形变化为无形,从具体演变为抽象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要给学生多一些数学思想上的熏陶,帮助他们学会在知识海洋探索奥秘的能力。让我们做个教学上的有心人,有意点拨,有意渗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的神奇,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图2
  四、巧妙混搭,融合数学思想
  小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公理化、符号、分类、集合、模型、极限、化归、类比、恒等与不等、归纳、数形结合、函数与对应等。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后,教师也可以考虑把已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融合,进一步巩固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我在以下情境中将数形结合思想与集合思想融合:小学一年级三班共有30人,其中有20人报名钢琴班,20人报名绘画班,假如每个人都报了钢琴或绘画班,请问同时报了钢琴和绘画班的人有几个?如果把文字语言翻译为图形和集合语言,题目就变成求图3中的交集处是多少的问题,不光问题简洁明了,而且“?=10”的结论也呼之欲出。

图3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