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百般好以形解数方法 趣味识字巧在随文妙在生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学科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5期 总第4792期 2014年04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5期  下一期
趣味识字巧在随文妙在生态
来源:常州市清凉小学 作者:宋晓屏 发布日期:2014-04-08 09:12:57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师的教学重点。面对一篇课文后有十几个生字的课文,学生是集中识字还是随文分散识字,是先阅读还是先识字?这一直是多数低年级教师的困扰。如果我们还是传统地以识字为目的,人为地把识字与阅读割裂开来,这样既抹杀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也影响了学生识字的质量。怎样的识字教学能让生字出现得恰到好处、不显突兀呢?依托文本,使识字伴随着阅读的进程而展开,边识字边阅读的学习方式既不显枯燥,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欲望,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一、创设情境识字法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年级上册《识字8》一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形声字:苞、饱、炮和泡,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晰地分辨它们呢?我想到了设置情境法。我先请学生一起观看我带来的豆子,并挑选出最饱满的那一颗。顺势让学生讲述豆子的形状,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亲自体验过,自然就有感而发地说出豆子长得圆滚滚的、鼓鼓的、胀胀的,这就是——饱满。我再追问“饱满”一词除了可以形容成熟的豆子、稻谷等,还可以形容什么?(我抬头挺胸)学生马上就想到了“精神饱满”。这时学生对于“饱满”这个词的理解已经是多层次的了。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饱满”造句。他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秋天到了,大豆粒粒饱满。”有的说:“上课了,我们精神饱满地听老师讲课。”看来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生字的音形义,学会了运用,真正理解了“饱满”的意思。
  二、溯源字理识字法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字理,融入汉字文化,融入动作表演。
  例如“随即”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一课中的词语,教学中,我组织了以下系列化的教学活动:
  师:面对这样凶狠残暴的夜叉,你感受到小哪吒怎样?(找一找关键的动词)
  生:小哪吒机灵勇敢。
  师:哪些词语能体会到?
  生:随即。
  师:“随即”换个词语说说。(立刻、马上)“即”和“既”大家很容易混淆,今天我跟大家讲讲它们之间的小故事。
  出示:“即”的象形字表示内盛食物的器皿,(人),像一个人跪坐在盛有食物的器皿前面。“即“是指靠近食物,就餐。在“随即”中“即”表示马上。
  出示:“既”的象形字表示食用后中空的器皿,(张嘴掉头的人),字形像一个吃饱的人张嘴打着饱嗝,背着空荡荡的器皿掉过头去。“既“是指吃饱打嗝,转身离席,与“即”相反。“既”现在的意思是“已经”。
  最后我通过两个句子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即”与“既”之间的不同:
  1.篮球比赛的时间还剩最后三秒时,小明拿到球随即投向篮筐。
  2.你既然来了,就和我们一起吃饭吧。
  通过“即”与“既”从字形到字义的比较,再到字理的辨析,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识字不仅有效,还能帮助学生领悟到中国的汉字文化。
  三、看图识字法
  看图识字,图形结合、形象直观,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轻松又高效。如学习“鸟”字,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最上面的“丿”是鸟头上的羽毛。经过第一次的点拨,学生一下就发现了横折钩是鸟的头,那“丶”其实就是小鸟的眼睛,最后的“一”是鸟的尾巴。如果我们只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书写“鸟”的笔画,显然我们在一开始就扼杀了他们的兴趣,更不用谈识字的质量和能力了。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语言文字,还学会了观察、表达与想象,丰富了对汉字的认识。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横竖撇捺”中解放出来,适时加入趣味元素,让阅读与识字和谐地整合,让学文识字相互连接,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方法分析汉字,使识字教学在阅读的语言情境中获得生命。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