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反馈和评价将课上补差进行到底———《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后反思 教师三态,助课堂高效之花绽放 让课堂焕发生本的魅力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5期 总第4792期 2014年04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5期  下一期
教师三态,助课堂高效之花绽放
来源:如东县双甸镇石甸小学 作者:冯丽丽 发布日期:2014-04-08 09:57:2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以怎样的思考与实践促进课堂高效之花绽放,是当下语文教学给我们一线教师提出的命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从“以本为本”出发,将“以生为生”作为实践的关键点,以追求“探究性语文”为最终目标,通过教师姿态的变换:从走出来到蹲下来,再到藏起来,步步递进,适时转身,让课堂自始至终成为学生熏陶情感、启迪智慧的舞台,让课堂高效之花时时绽放。
  一、萌发于“师本语文”——教师走出来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细读能力,通过细读将文本化为己有,由“文本语文”转化为“师本语文”。文本解读得好,才能迈出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槐乡五月》一课有这么几句话:“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通过阅读,学生读出了槐花香味之浓,体会到了夸张句的妙处,再通过品读“清香”“醇香”“浓香”逐层深入,感悟内涵。通过一番咀嚼品味,学生不仅读出了槐花之香,更体会到了其表现出的香味由淡到浓的变化之美,读出了语言中蕴含的深意。
  可见,学生感悟的深度与教师的引导有关。教师只有具备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二、成就于“生本语文”——教师蹲下来
  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发展,投向教师所呈现的有效教学行为。“师本语文”进一步转化为“生本语文”,让学生始终成为课堂的主角。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一篇学文明理的文章。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演汤姆,学生演爸爸,进行对话表演。角色变换,学生瞬间投入情境,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为重要?哪句话会铭刻在他的记忆里?学生在情感的碰撞、道理的明辨后,触碰到文本的内涵,学文明理轻易达成。
  回顾教学环节,教者巧妙地安排了“父子对话表演”,这样的角色分配,这样“蹲下来”的交流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无形中也缩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孩子全情投入于课文学习、角色扮演之中,这正是高效课堂“效”的最好实践。
  三、追求于“探究语文”——教师藏起来
  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不仅会适时转身,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能将自己藏起来,“只见课,不见师”,需要的是教师颇为高超的教学技艺,此时我们的“生本语文”又向“探究语文”转化。
  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问:“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面对学生的思考,教师及时调控课堂,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后采取正反方辩论的方式,自由组合,先在组内陈述,再在班级辩论。
  真理越辩越明,文章的主题越辩越清,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越发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在辩论中思维更加敏捷,充满智慧,教师适时提问:回想一下,你是怎样辩驳对方的呢?学生再重新反思自己的思维与表述过程,体会“读、思、辩”的魅力。
  上述片断中,教师尊重学生,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将自己巧妙地“藏”了起来。学生们在反复地阅读感悟,激烈争论下,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在思辩之中对生命的理解也逐渐清晰,趋于理性;在探究的学习中,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得以有效显现。
  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理念,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实践修正与不断走向完美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准确解读文本,创设积极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过程,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践高效课堂。当然,要想真正实践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熟练驾驭这三种姿态,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专业学养、开阔的课程视野、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不断反思的实践智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