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美术课堂里悄然绽放的“七色花” 认清课程性质培养读写能力 高楼万丈平地起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6期 总第4801期 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6期  下一期
高楼万丈平地起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来源:连云港市中云中学 作者:黄春霞 发布日期:2014-04-21 08:44:49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个作文题目布置下去,学生或是无从下笔,或是写得空洞无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到底是学生的积累太少。那么如何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写好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在“看”中积累
  鲁迅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搜集第一手资料,直接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
  1.留心生活小事
  我给学生布置的第一个观察任务是观察妈妈做午饭。经过观察后,学生的作文就显得生动多了,有的写“妈妈边炒菜边教我,她手中的铲子像长了眼睛似的,在锅里上下翻飞,所有的菜都听她的指挥。”有的写“妈妈在切洋葱时直眨巴着眼睛,有几次眼泪都被熏得掉下来,我才知道美味的洋葱里还有妈妈的眼泪,妈妈真是太辛苦了!”可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真切体验,学生才有发自肺腑之言,文章才能鲜活起来。
  2.密切接触自然
  万物源于自然,大自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每周我都会安排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去接触自然,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观察天上飞鸟的飞行姿势,观察地上的蚂蚁搬家,给他们讲有关自然的知识和故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作文的兴趣也提高了。
  二、在“读”中积累
  小学生的阅历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对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直接去观察和感受,读书就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不可能亲自去了解的生活和知识。
  1.重视课内阅读
  在课堂教学时,我都会尽量淡化讲解而采取各种形式,如听录音,范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诵等,指导学生去阅读直至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升华感情,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并根据课文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补充一些诗文词赋让学生博闻强记,记得多了,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能有材料可以引用,文章自然增色不少。
  2.加强课外阅读
  我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插入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故事等。如《爱如茉莉》一文,感悟父母的爱就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但却悠生暗香。我给学生讲了一只雄燕守候被汽车撞死的雌燕的故事,让他们体会什么叫不离不弃。我还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去学校图书馆给学生借阅图书,设立班级读书小组,交流读书心得,努力为孩子们创造阅读氛围和提供便利的阅读条件。
  三、在“说”中积累
  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素材后,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想用恰当的语言“说”出来,对写好作文起着很好的过渡作用,通常我采用的方法有:
  1.讲故事比赛
  讲故事比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听故事的同时,评比谁的故事情节最精彩,谁讲得最生动。这样以讲促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口语交际
  我们可以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的经验,促进阅读、习作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活动,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学会应对,从而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在“写”中积累
  “写“是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作文的最高境界,要想写好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建立“采蜜本”
  借助个性化“采蜜本”,让学生把阅读中的好词﹑佳句﹑美段乃至好的文章采集下来,这一做法是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积累语言素材的良好手段。
  2.坚持写日记
  日记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搜集素材,培养其观察能力,我让学生用日记来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关注身边万事万物,时刻保持着写作的敏感。
  3.仿写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开始可让学生仿写一句话,一个片段,慢慢地再模仿范文的立意、构思及表现手法,时间长了,学生写作文就不会显得那么难了。
  总之我坚信,坚持数以千计的跬步就可以达至千里,聚集涓涓细流就可以汇成滔滔江河,坚持让学生积累语言和生活素材,就能让学生建造作文的“万丈高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