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必须防止与生活“失联” 捕捉动态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教师的幸福梦就在脚下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6期 总第4801期 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6期  下一期
学生习作必须防止与生活“失联”
来源: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小学 作者:李月红 发布日期:2014-04-21 14:34:58

       失联学生缘何关上了感知世界的大门
       一次作文课,我布置学生写“春天的校园”。为了让学生有鲜活的体验,我带他们到校园里去看一看,在校园里找一找春天。回到教室,我布置学生开始写作。
       学生小金这样写道:“今天老师带我们到校园里去找春天,不经意间,校园里的植物已经褪去了冬装,露出了勃勃生机。老师带着我们来到学校那棵最大的香樟树前,香樟树枝干上已经冒出了新芽,仿佛是探出的小脑袋,神气活现。香樟树的树冠枝繁叶茂,像一把碧绿的大伞,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射进来,那么绿,那么鲜亮。我们还在树冠里发现了鸟窝,也许是我们惊动了它们,几只喜鹊扑楞着翅膀冲天而起,同学们都欢呼起来。有同学还在树根下发现了蚂蚁,它们来来往往忙碌得不行,春天到了,它们也到了辛勤劳作的时候了。”乍一看,这片段写得很不错,描写具体,语言生动,写出了春天校园的活力与美丽。可是我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因为我带着学生们去观察,我也在现场,并没有发现香樟树上有鸟窝,也没有发现香樟树根下有蚂蚁。这样的描写就像电视剧开头打出的字幕——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与担忧。细究小金写作文时,为什么会出现“纯属虚构”的情况,原因在于他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生活在看过的作文书中。写作并不和生活发生真正的联系,他写作时自然而然就冒出了这些“精彩词句”。看来,与生活“失联”已经成了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好好治治的“流行病”。
       建联向生活海洋的深处溯源
       文艺理论中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先有生活,然后才有文艺作品,所以文艺创作的一个优秀传统就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教师要想改变学生习作与生活“失联”的倾向,必须从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入手,磨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效应答机制,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耽于好词好句编造的写作“窘境”。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的习惯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学生只要做个有心人,随时观察生活中的新变化,写作时就会有取之不尽的新素材。观察需要耐心,事物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耐心便发现不了大千世界变化万端的神奇。科学家竺可桢有观察的耐心,才画出了物候图。观察要有细心,细节见精神,细节见品位,没有细心就不可能深刻且深入地了解生活。观察需要“心”在场,入情入境,情动而辞发。试想没有“心”在场,哪来《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常规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观察有一定技巧,可以定点观察,可以散点观察,也可以跟踪观察。定点观察:集中在一点,当时当地当场观察;散点观察:不同时间节点、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一面》的作者阿累在不同时间节点观察了鲁迅的外貌,所以《一面》中有三次对鲁迅外貌的描写,细致而传情;跟踪观察:对事物作长时间地跟踪,就如竺可桢观察物候变化的那种方式。这里我重点说一种观察,我称之为“内心审视式观察”,类似孔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写作需要倾听,其实,我们不仅可以倾听别人,还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诗人写诗大都会进行内省性的观察,写出自己心路历程。那么,学生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内心,写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培养学生勤记勤写的习惯
       据说,列夫·托尔斯泰有个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自己平时观察所得或者突然冒出的灵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很容易遗忘,灵感犹如火花稍纵即逝。养成勤记勤写的习惯,把自己观察到的新发现,内心突然冒出的新想法及时记下来,对写好作文有巨大帮助。
       总之,建立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观察和积累,勤记勤写,学生习作就可以告别胡编乱造,堆积收集的好词好句的“塑料花”式写作,作文水平才会有真正的提升。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警醒和积极的作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