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倾听成为习惯造就精彩未来———浅谈数学课堂中倾听教育的几点做法 从阅读教学中习得“写法” 创设科学学习情境的几个小策略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7期 总第4811期 2014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7期  下一期
从阅读教学中习得“写法”
来源: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初级中学 作者:季银华 发布日期:2014-05-06 15:27:32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与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写法是课标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为了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习得写法。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文质兼美,称得上“语言文字运用”的范本。只要我们经常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学生领悟写法、运用写法的环节,学生“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是完全可能的。 
       一、词语准确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词语在句中要搭配得当,用意准确,表达得体。出示《灰椋鸟》中的句子:“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学生读,思考:“热闹”“喧闹”能调换吗?结论:不能。“热闹”是形容场面活跃的意思,用来概括假想的联欢会和生日的特点,很合适。而现实中“我”看见的就是无数的鸟或飞或栖嘈杂喧哗的情景,宜用“喧闹”形容。可见,这里用词多么精准。迁移练习可采用近义词选择填空或修改句中不恰当的词语的形式,练习7中就有安排。
       二、句子生动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在理解《水》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后,学生思考:这几句话很生动,写法上给我们什么启发呢?结论:写法上有三点可以学习。①细致地观察和感受。“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作者真是用心去观察和感受,对水的怜爱和珍惜之情油然而生。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像一条小溪”使人联想起水的纯洁、清凉、活泼;“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亲昵舒服的感觉体现着童趣童真。③清晰而又严谨的的顺序。水倾注头顶,顺着身子,润湿脚板。迁移练习可以让学生用几个句子写雾等,要求写得生动。
       三、段落分明是写好作文的保证
       自然段内部形成总分等形式的结构,如是并列结构,则必须按合理的顺序写。《灰椋鸟》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有三层并列的内容,先写鸟儿由少到多排空而至,再写鸟儿的飞行队列,最后写归鸟呼唤应和。这三层又是按灰椋鸟活动顺序写的,条理分明。
       段与段之间安排也要符合上述要求。如《望月》第三至二十自然段,写小外甥与“我”的愉快交谈。这部分是全文重点,分为“月明出仓”“对月背诗”“为月提问”“月隐回仓”四个层次,从中看出小外甥的活动踪迹(也暗含月亮的变化轨迹)。迁移练习建议安排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如记叙一阵雨;按事情的发展给几个句子正确排序等。   
       四、合理想象能使作文具体感人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对记忆中的事物进行加工,继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水》时,读了“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到血管里的血的流动在加快。”一句后,引导学生思考:“我”听到、感觉到的是真的吗?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后明白,这些不是真的,是作者心里这样想的。这样一来,就把对水的渴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特别打动人。《望月》一文中,小外甥说月亮是“天的眼睛”,一忽儿闭上了,一忽儿“又忍不住偷偷睁开”,而且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这种想象多么大胆、新奇。自然贴切的比喻,把月亮写得那么美好,充满了童趣。这段想象,也极大地丰富了皓月当空的意境,给文章增色不少。在让学生领悟到想象的神奇魅力的同时,也要提醒他们,此处小外甥的想象,同样是对脑海中生活现象再加工而成的,不是胡思乱想。迁移练习,课堂上可以就一个图案、一个成语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作文课上,结合习作7的内容,让学生由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引发遐想,将神秘的仙境或动人的故事写出来。
       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师的使命。对此,我们在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中当不遗余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