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交流,提高学生英语对话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话 凸现课堂的活力———“学”
学科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7期 总第4811期 2014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7期  下一期
凸现课堂的活力———“学”
来源:溧阳市实验小学 作者:狄玉仙 发布日期:2014-05-06 15:49:14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创新,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这一点出发,作为学校基础性学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充满“学”力。在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乐学”
       数学来自生活,运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到所学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对学习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学生对数学课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勤于思考,发挥学习数学的主体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在注重培养课堂人文气息的同时,挖掘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趣味性,以童话故事、角色表演、游戏活动、操作演练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小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提供活动时间,使学生“会学”
       假如教师占用大量的时间分析讲解,而不给学生留下活动时间,学生怎能学会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才华的机遇和舞台,鼓励他们自己去探求真理,不断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中去完成复杂的任务。这一切都会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内部诱因,即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精神、意志等全面素质都会得到提升和超越。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很大的活动余地,在经历“发现——体验——实践”的认知过程中,实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满足学生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要。
       三、激励合作争辩,让学生“主动学”
       在教学中,我经常放手让学生经历个人自学——小组学习——全班交流的过程,扩大学生的活动面,增加学生的活动量。通过“个人自学”,学生按学习方法程序结构,自我感知教材;在“小组学习”中通过互动,交流学习情况,相互提示学习重点、难点,检查学习效果,质疑争辩;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师生间共同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开放教学策略,让学生“创造学”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开放教学。张梅玲教授曾经说过:“开放性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与成功机会;开放式教学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开放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开放性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有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余地,开启思维,活跃思维,拓展思维,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还要引导学生带着书本知识与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王叔叔去瓷厂买4个中号牡丹瓶,每个零售价65元,5个或5个以上可以按8折优惠。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王叔叔,你会怎样买?学习了“千克、克的认识”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去了解商店里商品的重量。如此经常进行开放教学,将使封闭沉闷的课堂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乐园,让充满智慧的火花取代机械呆板的训练,在各种调查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就学有活力,学有创造,学有意义。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生命意义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点一滴地改进教学方式,摆正师生的位置关系,真正地使课堂教学充满“学”的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