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语文素面朝天 浅谈“翻转课堂”中的微课制作 公告 教育是用来成全人的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7期 总第4811期 2014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7期  下一期
美丽的语文素面朝天
来源:靖江市实验学校 作者:孙艳 发布日期:2014-05-06 15:49:43

       有一种美叫浓妆艳抹,它精致、华丽,但国人仿佛更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质朴之美。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节奏美、音韵美,可以带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那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是否也应该去除一些华丽的雕饰,显现出天然的纯美呢?
       一、三尺讲台也许是教师的人生舞台,但上课绝对不是表演
       某教师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的导语:
       古老美丽的苏格兰正经受着别国的侵略,为了保卫家园,英勇的王子带领军队和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可是一连打了七场仗,苏格兰军队都战败了。王子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几乎丧失了信心。就在这时,他看到蜘蛛在织网,蜘蛛经历了很多次失败,才换来最后的成功。他从中受到启发,于是重新振作精神。王子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同学们,世界上许多发明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关于发明创造的故事《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这位教师导语的设计意图,是从复习所学课文开始,引出人类从生活中受到启发的故事,这样未尝不可。但是既然是学过的课文,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来讲述呢?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堂上,教师精彩的“表演”就算能显示教师的才华横溢,但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帮助;教师的教案“天衣无缝”,课堂上没有“节外生枝”,却也只是“独角戏”罢了。
       二、“一问到底”,不如让学生“一读到底”
       某教师教学《开天辟地》片段:
       师:这个“咔嚓”声,是什么声音?
       生:是“大鸡蛋”裂开一条缝的声音。
       师:这个“大鸡蛋”是母鸡生的蛋吗?
       生:不是,是混沌一团的宇宙。
       师:这是宇宙开裂的声音,你觉得“咔嚓”声应该是怎样的?那你会读好这个词吗?
       生:(慢而有力)咔嚓!
       师:这句话中,你从哪里可以看出盘古的神力?
       生:盘古一坐起来,宇宙就裂开了一条缝。
       师:谁能读读这句话,把盘古的神力体现出来?
       这样的课堂我们见多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高明的教师甚至还能使这些问题环环相扣从而形成“问题链”。但是,这未必是精彩的课堂。如果真有这样的课堂,那只能说明教师设置的问题太肤浅,没有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处。况且,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学生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读书。
       关于“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读,是一种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要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就是要让学生多实践吗?
       三、语文课不是看电影,要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
       某教师教学《笛声》片段:
       师:你找到了哪些描写笛声的句子?
       生: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着,慢慢地消失在街道尽头。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大屏幕上出现刚才学生读的那句话,背景就是那静静的甬道,被夕阳的余晖染成了胭脂色。这时,教师轻点右下角的“喇叭”图标,教室里响起了笛声。那笛声先是悠扬,接着节奏越来越快,最终铿锵有力地结束。)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们能把这段文字读好吗?
       看起来,这是个成功的课例。正如听课者的评价:“教师巧妙利用多媒体创设优美意境,学生受其感染,书读得入情入境。”但是,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想象力,语文教学不应该以直观形象为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读完这句话,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唯美的画面和声音却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让学生在享受视觉和听觉盛宴时,失去了一次感悟文字的机会。
       这些公开课上,教师用激情的讲演,刨根究底的问题,唯美的课件把语文课装扮得花枝招展,这样做其实是给她戴上了沉重的镣铐,令语文教学失去了本来面目。只有摆脱这些华丽的雕饰,语文教学才能显现出她清新自然的美。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