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 扬起爱的风帆 自主预习,成就生本课堂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8期 总第4820期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8期  下一期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
来源:沛县沛城镇郝小楼小学 作者:田彬 发布日期:2014-05-21 13:05:5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质疑问难。实践证明,让学生学会质疑,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质疑方法。
        一、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大胆质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完课文《谁的本领大》后,我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写太阳和风两次比本领,第一次比谁能让小孩脱下外衣,太阳为什么赢了?第二次比谁能让船行驶的更快些,结果为什么风赢了?他们最后比出真正的胜负了吗?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们得出:太阳光发热,会使小孩感觉热,所以他会让小孩脱下外衣,而风会让船行驶得更快,最后他们都既是比赛的输家,又都是比赛的赢家,因为它们各有各的本领。这样大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人物及文章中心认识和理解。
        二、预习质疑,解决词句
        每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我会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课间时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例如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时,学生们把预习的质疑归纳如下:1.课文第十节中“星罗棋布”是什么意思?2.对课文的第三节中“天是一片蓝玉,水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不理解。3.“美丽的南沙群岛”美在哪儿?……上课时,我让大家带着问题边读书,边思考,在读书中解决问题。收效显著。
        三、抓住文题,质疑问难
        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在引出课题后,可以从文题入手,先让学生找出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质疑,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如《孙中山破陋习》中的“破陋习”一词,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涵,更加突出了少年孙中山远大、宏伟的志向。上课时,我启发学生围绕“破陋习”提出的问题如下:“陋习”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虽然学生刚开始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设下悬念,便可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抓重点句,设疑推导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句、关键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抓住这些句子进行品读,推导分析,就能读懂课文,在整体上把握全文,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庐山的云雾》一文中,学生找出重点句子: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然后质疑:为什么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学生通过读书,通过多媒体演示云雾瞬息万变,对于云雾千姿百态,可以调动学生绘画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画一画云雾的样子。
        五、从结果入手,逆向推导质疑
        课文的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从课文结尾进行质疑逆向推导,在前文叙述中找到与结果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对问题的解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生命的壮歌》时,我从文章的结尾“猎人们个个目瞪口呆,不由自主的放下了猎枪”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学生通过阅读,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老羚羊在羚羊群身处绝境时,用自己的身躯搭起了一座“生命之桥”,在课堂上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壮歌”,从而激发了全班学生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心灵的感动,情感的熏陶。
        质疑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灵活地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他们自主学习寻求答案,学生的个性一定会在质疑问难中得到发展和张扬。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