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数形结合,促进概念生成 对他,我得有耐心 幸福一家人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8期 总第4820期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8期  下一期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大丰市白驹镇中心小学 作者:仲汉琪 发布日期:2014-05-21 15:25:19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历来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传统教学将解决问题的教学作为应用题单独编排,编排模式上按照“例题——解答——习题”这一模式,教和学上习惯于讲解、模仿、机械练习,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观念上的再思考,实践上的再求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对于如何把这些认识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我们学校曾就此问题多次组织研究探讨,并组织申报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课题,此课题已被江苏省教育学会立项。笔者为主要参与者之一,下面谈谈本人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时主要做法。
        一、注重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问
        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价值,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大有益处。如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我设置了猴子摘桃的情境。大猴摘了15个桃子、小猴摘了8个桃子,然后组织学生扮演大猴、小猴角色,让学生对话,大猴可以怎样说?“我比你多7个,你比我少7个。”小猴又怎样说呢?“我比你少7个,你比我多7个。”再让学生说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摘多少个。在学生充分理解多和少的含义后,让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编问题。有的说:“大猴摘15个桃子,小猴摘8个桃子,大猴比小猴多摘多少个?”我立即补问:“还可以怎么问?”学生连忙抢着回答:“小猴比大猴少摘多少个?”有的说:“小猴摘8个,比大猴少摘7个,大猴摘多少个?”我追问:“问题的条件还可以怎么说?”学生们连忙回答:“小猴摘8个,大猴比小猴多摘7个。”……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二、正视差异,尊重学生个性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大都具备了一些基本的数学能力,由于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一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呈现多元化,因此学生之间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是难免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妨适度引进开放题,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富有挑战性,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题。如此,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并且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利于数学观念的升华。
        三、重视实践,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课程改革后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根据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近生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教师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圆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在教学植树问题后让学生实践怎样在走廊上摆花盆的实践活动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受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在课外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改进教学评价
        成功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进,让每一位孩子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效率、情感态度等方面差异较大。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上更加关注个体差异。教师可以建立学生学业成长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旧课程理念碰撞的闪光点。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组织者的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改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