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堂情感教育引发开去…… 不是创新是良心 在班级生活中实施积极情态教育
教学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8期 总第4820期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8期  下一期
不是创新是良心
来源: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 作者:朱建 发布日期:2014-05-21 15:52:16

        如果你在午间或者星期五下午第一课走进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的存真楼,你会看到孩子们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入迷地看着那些很多人认为与考试无关的书……经过一个学期的动员和积累,东社学校在本学期开学第一周正式拉开了阅读教学的帷幕。
        面对当前衡量教学质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显性指标的现实,我认为学校教育教学比较中庸的做法应当是兼顾“应试之需”和“生命成长”两个方面。这样,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得起教育良知。新的高考方案中,进一步加大了语文学科的分量,而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站在“生命成长”的角度,阅读和旅行是增加孩子阅历和智慧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选择了推进阅读教学!
        俗话说:“穷读书,富练武。”于东社学校而言,除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外,我们还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这一系列可大有作为的选择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阅读教学成为突破口。功利地讲,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将随之而提升,因为阅读除了是一种行动,阅读的内容还为塑造学生心灵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也就是文以载道的“道”。再肤浅一点讲,如果阅读能力低下,题目都看不懂,还怎么去解题?
        在大家都在“阅读”的背景下,东社学校力图找到一条适合东社校情、学情的道路,有东社学校“本土化特色”的做法。比如“散养”加“‘真远行知’理念下的‘任务驱动式’”的阅读。“散养式”阅读中,我的想法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加上“学生自主的兴趣阅读”。“真远行知”作为东社学校办学追求的一个高度概括,阅读教学应该在其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对读物进行选择;对读物进行赏析时的思维也需要引导,比如是不是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求真)以及“知行合一”的治学态度。
        另外,“昨天”读书和“今天”读书,可能也会有不同,除了时间、地点、内容可能不同,还会受“今天在做的事情”的影响。比如,四五月份是学校的科技节,我建议语文老师向学生推介“科普读物”,还可以准备一份中小学生必读科普读物的书单。我担心《十万个为什么》不是特别好,它主要是直接介绍“是什么”,而不解释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就算学生读过之后知道了是什么,但不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不能体验到科学家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那些不怕失败、勇于攻坚的精神,总是太单薄了一点。《昆虫记》之类应该是上乘之作。为配套科技阅读,建议专门为各自所在年级的学生准备一次“科技阅读”指导、推荐课。我想借科技节主题活动中的“科技阅读”指导进行一次有目的的打磨。
        阅读教学大家都在做,这不是我们的创新,但是我也认为教育本没有太多创新,要紧的是根据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孩子们的成长积极创造条件。也正因为此,我对阅读教育本身的理解也可能还不够准确,提醒自己在未来能够理解得更深入和全面一些。
        我出生在农村,那种远离城市,甚至远离集市的农村,所以我见到了很多真正的农民。他们没有退休工资或者养老保险,不像很多“高度现代化”的人们所描述的“美丽乡村”的景象。我常想,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们这样的农村生活到何时才能结束?我的猜测是到这些老人离开这个世界,并且他们的孙子辈们还要比一般的农民工更加努力一点,他们家族的命运才能有改变的那一天。
        其实,今天的东社学校就像这样的没有任何“靠背”的老人的孙子,祖上给我们的只能是这一次的生命,至于其他,完全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这正如今天,与城里的学校相比,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是巨大的。我们的学校要活下去!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埋怨或者观望、等待,那么迟早我们会重新成为我们的“爷爷们”。我倡议全体东社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们,我们要能够看明白——我们这一辈人刚好是东社学校历史上需要靠奋斗和坚忍来振兴学校事业的一代。
        起来吧!不需要像《义勇军进行曲》中唱的那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但需要敢于突破的勇气和追求尊严的执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