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从“四化”入手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9期 总第4830期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9期  下一期
浅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来源:盐城市盐城小学 作者:郭寅秋 发布日期:2014-05-30 11:22:21

        在以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让学生掌握好书本中的知识,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会做题目”,小学的数学课本以及书本中的题目成为小学数学课程单一的资源,教师把数学课堂教学变成向学生“填鸭式”传授知识的单向途径。数学课堂中,教师忽略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探究数学的过程。其实众多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未能被真正地开发和利用起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产生的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全新的定位和诠释,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凸现出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每一节数学课程中的数学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运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有效创建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课程资源的平台。
        一、利用好课本中的生活资源 
        1.小学数学课本仍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资源
        数学课本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资源,但它已经不是以往单一的数学课堂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本的编写已充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课本的编写遵循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小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事例展示了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开发和利用好课本资源,将数学课本中的资源和每一节课的实际教学相结合,为学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2.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服务课程资源
        从小学生的心理来看,当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况越贴近,学生所能接纳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创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情境,将他们感兴趣的情景主题带入课堂教学中。这样,无形中就创造了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容易进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学得更为轻松。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让小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教师应具有发现这类事物的眼光,善于利用身边这些课程资源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学生的“探索性”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所以,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应该通过复习旧知识,设计生活情境,把课程资源和生活串联起来,从已知中发现未知,达到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由局部到总体的观察方法,帮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抽象,在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找出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外部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我曾组织的“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活动,以学生现实的秋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秋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思维的“火花”
        创新思维是创新力的核心,这种创新思维正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会的,以及通过训练不断加以强化。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而这些不同的思维就是课程教学资源的“再生资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不一样的个人想法进行再研究,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突破口,解决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各项发展,帮助学生解决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敢想敢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在课堂上产生和碰撞,将学生这些思维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中有用的课程资源。
        时代呼唤学生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充分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这是时代对我们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领悟好新课标的内涵,切实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