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教研需提升的正能量浅谈幼儿园常态化教研之魂 让语文学习“接地气” 学生消极习作心态之成因与对策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9期 总第4830期 2014年05月2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9期  下一期
学生消极习作心态之成因与对策
来源: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 作者:史建忠 发布日期:2014-05-30 13:44:26

        在每学期的第一节作文课上,我总会先做一项调查。经过几年的调查,每接手一个新班,调查的结果大同小异,对作文感兴趣或喜欢作文的同学寥寥无几。因此,我做了以下分析。
        一、学生消极习作心态之成因
        导向的偏差。教师在追求作文教学效率的同时,忽视了写好作文最本真的“原理”,那就是“言为心声”。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过于追求“短、平、快”,过早地将精力放在了作文技巧的指导上,过分地将“程式化”的作文作为佳作来进行宣讲、表扬,这不仅误导了学生,也颠倒了作文教学的一般顺序与规律,致使学生表达不出“真声”“真情”,“真文”难有“市场”。学生的真实情感被扼杀,长此以往,他们也失去了耐心,不愿、不会写作文。
        形式的单一。很多教师畏惧作文教学,一是受自身专业素养的影响;二是由于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提高的;三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也使很多教师采用了诸多功利性的办法。于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就疏忽了情景的创设,兴趣的激发,忘记了作文教学可以创新,可以变得有生机与趣味,甚至有的教师索性要学生背作文或“照葫芦画瓢”,这样的作文课,又有几位学生会愿意主动参与呢?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致使学生在作文能力形成的道路上行走艰难。
        积累的薄弱。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要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一是生活的积淀,二是语言的积累,三是作文的一般技巧。只可惜,当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学得一定作文技巧之后,写作文时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源头活水”,所以就很难下笔成文了。到头来,还是“假、大、空”为主导,学生毫无写作的兴趣。
        二、克服学生消极习作心态之对策
        情感陶冶。首先,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习作练习能陶冶情操,只要我们掌握良好的方法,写好作文并不艰难。其次,教师要从各个层面唤起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望和创作激情。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内容的丰实,情感的真挚,也可以在课外书籍中领略文化的精华,感受文章的美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提升自身的内涵。第三,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验社会,拥抱自然,让学生多经历、多感悟、多练习,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和写作源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将作文与学习美、体验美、领略美、感悟美联系起来,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回归生活。写作的源头在生活,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当然,在具体教学中,以生活为基点,以兴趣为起点,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原点,一切从最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来展开教学,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解开束缚。作文教学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在操作上,教师可以从开放要求、开放形式、开放过程这三个维度着手,努力创建一个民主、宽容、张扬个性、乐于创造的作文教学环境。在开放要求环节,要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让其成为一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例如针对某一题目学生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随笔、诗歌等。在开放过程环节,要改变“教师命题——审题立意——范文引路——依葫芦画瓢”的作文指导结构,代之以“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交流信息——诱发欲望——尝试写作——合作评改”的结构,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注重评价。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快慢与教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永正老师就说过,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老师点评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热心的读者、激情的赞美者、高明的参谋。
        时代在变,教学环境在变,学生的特点也在变化着,这告诫我们:作文教学任重道远,今后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仍须在作文教学的改革方面开展更为扎实的工作,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砥砺奋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