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巧用教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浅谈防止初中生英语成绩过早分化的有效方法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0期 总第4839期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0期  下一期
巧用教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来源:沛县张庄镇中心小学 作者:周丽丽 发布日期:2014-06-20 14:14:59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我们日常交流、学习最主要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我认为灵活运用好小学语文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尤为重要。用好教材,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五彩的语文世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灵活运用,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读培趣
  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语句及文本的熟练掌握,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文本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训练方法。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一篇新的课文,我会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初步感受文章的文字之美;精读课文时,我会引导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作者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准确运用,同时比较运用修辞手法的生动语句与普通句子,体会语言之美。
  例如在教学课文《西湖》时,描写西湖的美丽主要体现在文中“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一句上,学生在对这句进行朗读时,不能完全走进文本,把西湖之美展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这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有音乐),展示出和课文相对应的西湖美景,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边读边想象,自然把赞美西湖美景的感情读出来了。
  二、抓空促练
  小学语文中许多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空白点”,只要老师能巧妙、准确、适时地学会捕捉,必定能够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秦兵马俑》一文中,在描写兵马俑的不同神态时,文中只写了四种神态,接下来用了省略号,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在形象直观的观察下,引导学生想象除文本以外的“空白点”。看着图片,学生思绪万千,纷纷说出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他们有的看到兵马俑在低头沉思,好像在为死去的战友悲伤;有的面带微笑,好像在为刚刚胜利的战争感到喜悦;有的双目凝视远方,好像在等待远方家人的书信……此时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出来。
  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中国古代雕刻家们的伟大,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巧妙恰当地进行引导、挖掘,打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课堂教学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内到外
  小学阶段的课文,篇幅长短适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篇文章都充满着浓浓的情趣。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学到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带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学了《古诗两首》后,我让学生去阅读一些描写春天的诗,通过阅读感悟积累,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并组织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上进行古代诗歌诵读PK赛,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结合教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延伸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一次经典诵读比赛,考试内容是《小学生必读书》中的内容,学生在看了本年级必读书后,教师通过经典诵读,了解学生掌握效果如何,以促使学生对所读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这样学生真正做到从课内走出课外,并从课外活动及课外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丰富内涵。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引导探究、挖掘文本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究、想象中训练,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凭借教材,把学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的同时,教师更应以课外阅读作为载体,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方法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走进教材是为了走出教材的最终目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