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童心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童耕课程:“教学做合一”的立体探索 让儿童在感恩课程中成长
课程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0期 总第4839期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0期  下一期
践行“童心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来源:海门市货隆小学 作者:王卫华 发布日期:2014-06-23 14:49:47

  一直以来,海门市货隆小学主张让教育返璞归真,构建以“童心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学校的“童心教育”不仅关注“童心”,还以“自由、个性、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旨在让“童心、童真、童趣”伴随师生幸福成长。
  一、“童心教师”,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在学校的一堂数学课上,教师提问:“老师的一厘米和你们的一厘米,一样长吗?”一位学生回答:“我觉得老师的一厘米更长。”课后,该教师说:“课堂上,我并未立即否定学生的观点,因为儿童的思维往往是直观的,他们会认为‘整体变大了,局部也会变大’。”这背后,是教师站在了儿童的立场。
  学校以“规划、阅读、引领、学科、结对”五个关键词,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在组织教师共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个人成长计划。阅读:学校把每周四定为教师阅读沙龙日,积极倡导青年教师建立教育博客。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不同层面的专家引领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途径。学科:学校组建学科研究核心团队,设立各个学科部,扎实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结对:学校通过帮扶结对,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
  二、“童心学生”,四种途径引导成长
  学校把德育阵地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名、班级图腾等设计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班级凝聚力;把“每月一事”“四好少年”的培养与节日文化、阅读文化结合起来;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细化为《隆小三字经》《童心德育十二个学会》;通过设立“隆隆”“小小”形象大使,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孩子们成为懂礼仪、明事理的小绅士、小淑女。
  三、“童心课堂”,启迪学生心灵
  学校变革教学方式,深入推动“童心课堂”建设。我们以“兴趣”“活力”“智慧”“高效”“技能”为课堂基本导向,深化“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研究;把学习状态、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质疑反思、学习水平等作为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不断强化“以学定教”思想,倡导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在课堂上“活”“动”的表现,生成了童心智慧。
  四、“童心科技”,唤醒学生创造潜能
  学校自主研发智力七巧板、国际数棋、车模航模、3D建筑模型等校本课程。在每年5月份和12月份的校园科技节活动时,我们将三项科技操作(智力七巧板、“争当小实验家”科学实验、国际数棋)、五项科技作品(科学幻想绘画、科学小报、小发明小创造、科技小制作、科学小论文),以及手掷纸质模型滑翔机或动力橡皮筋飞机放飞等项目作为比赛内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童心阅读”,让师生与书为友
  通过“童心阅读”,孩子们在书海中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提供物质保障,营造阅读氛围。学校为学生准备了大量书籍;鼓励家长为孩子购买有益书籍;建设班级书橱和流动书橱,让学生自由阅读;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努力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开展多彩活动,激发阅读热情。学校以“读书节”为契机,开展读书征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诗词(散文)诵读会等活动;开展“跳蚤书市”“淘书乐”等活动,引导学生图书共享;邀请著名作家来校作报告,让学生亲身聆听大师的教诲。
  晨诵、午读、暮省,深化阅读内容。晨诵:学校每周语文早读时,组织学生开展诗歌、美文诵读,引导学生积累优秀古诗词、现代诗歌等;午读:学校每天中午有至少30分钟的阅读时间;暮省:学校倡导学生睡前半小时阅读,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师生、亲子共读共写,拓展阅读空间。学校大力提倡师生、亲子共读共写,通过开通QQ信箱、撰写班级博客等形式,让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编写美好的阅读生活。
  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童心唤醒童心,以童心教育童心,学校将始终践行“童心教育”,遵循儿童的生命发展规律,让师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