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童心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童耕课程:“教学做合一”的立体探索 让儿童在感恩课程中成长
课程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0期 总第4839期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0期  下一期
让儿童在感恩课程中成长
来源:海门市三阳小学 作者:唐雪松 发布日期:2014-06-23 15:31:00

  海门市三阳小学的感恩教育源于一个温馨的故事:从2000年起,祖籍三阳的台商薛伯辉先生和美籍华侨薛永菁先生多次回乡,为母校三阳小学捐资助学。在满怀感激的同时,学校也在思考:为什么两位离乡的游子会对母校如此念念不忘?这是感恩的力量!薛氏兄弟的善举不仅为学校提供了物质财富,更为学校提供了内涵丰富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活教材。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提出感恩教育,建设感恩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特色发展之路。
  从2006年9月至今,学校经过不断提炼修改,最终确立了“会感恩,担责任”为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构建“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框架,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一、阅读课程,明晰感恩认知
  任何一种良好品质的培塑都要从认知开始,为使学生识恩、知恩,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在感恩中成长》校本阅读教材。经过认真梳理,我们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伙伴、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社会”六个维度入手,以“感恩”为主线,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掘各学科隐含感恩主题的阅读材料,按年级进行编排,形成感恩阅读课程。
  二、节日课程,激发感恩情感
  学校精心策划贯穿全年的重要节日,放大其中的感恩元素,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内容,做成节日课程。如清明节,学校开展“诵经典·迎清明·寄哀思”活动,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孩子们不但了解了清明的由来,还和父母、伙伴踏青,亲近自然;“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学校鼓励孩子们为妈妈写颁奖词,做一件家务,写一首诗,画一幅画……一个个节日成为了充满情趣的感恩课程,感恩的情怀被激发,被催化。
  三、活动课程,强化感恩意识
  为了让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断强化,最终内化为自觉行动,我们还设计开展了各种活动。一是开展“感恩·励志·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励志阅读、励志运动、励志体验来感悟生命,学会担当。二是开展感恩特色活动。学校每年都举办一届校园感恩节,学生通过收集温馨照片,做做家务活,说说知心话,讲讲亲情故事等形式,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激发其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三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围绕“尊重、宽容、理想、责任、诚信、感恩、生命”等主题,整合“日行一善,月习一德”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为班级添光彩”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
  四、家校课程,固化感恩行为
  为了让感恩教育升华为学生灵魂深处最高尚的道德修养,学校专门成立了感恩教育领导小组,并联系家庭和社区的实践平台,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分年级段提出“五个一”作业,比如中年级段我们提出:每天帮父母做一点家务,每天主动找机会与父母作一次交流,每天下午父母下班(干完活)回家时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主动为父母沏上一杯茶,每周写一篇亲情体验日记。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学校还专门拟写了一份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并以身作则,孝敬长辈,心存博爱等。
  五、评价课程,培塑感恩品质
  在感恩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实施多种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一是注重多元评价。每次主题教育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对全班每一位学生在感恩活动中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活动态度、感恩意识形成、感恩行为表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形式有自评、小组评、老师评、家长评等。二是注重激励评价。学校采用“阳光激励卡”,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老师都会及时给予鼓励,发放“阳光激励卡”。三是注重展示评价。学生可以参评班级“感恩之星”,学校也会定期评出“感动老师的学生”“感动伙伴的同学”“感动父母的孩子”“感恩教育特色班级”等。这样的活动,在三阳小学的校园里,不亚于一场星光璀璨的颁奖盛典。
  三阳小学的感恩课程,通过让学生真切感受,真实行动,来获得心灵的满足,从而在心中孕育感恩之花,让自己的生命之芽迸发出耀人的光华!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