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绿色的明天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结合多媒体进行美术技法教学 新课改时期看图写话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科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1期 总第4849期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1期  下一期
给孩子一个绿色的明天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来源:扬中市油坊中心小学 作者:姚惠琴 发布日期:2014-06-30 14:27:47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草原,那是我的家……”每每听到这首歌曲,我的心情就会变得格外舒畅,可现实与歌词中的美好内容差之千里。人类长期以来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了生态的平衡,这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惩罚。要想给学生一个绿色的明天,我们必须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是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环保教育的。
  一、找准环保教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环保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意识。我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坏掉的钟表同学们不要随便丢弃,我们来当回钟表修理工吧!(出示课件)先想一想这几个坏掉的钟面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呢?
  教师在讲解后让学生修理钟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修好的钟表)全班交流。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时针、分针以及怎样认识整点时刻的相关知识,还让他们明白了损坏的钟表不要随便丢弃,可以进行修理再利用,从而节约资源。经过这样的教学渗透,低年级的学生逐步有了环保意识。
  二、把握环保教育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我在备课时就深析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累教材中例题、习题和阅读材料中关于环保教育的相关素材,以此作为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加以把握。
  题目:一座居民楼安装了节水阀后,平均每户每月节水3.5吨,照这样计算,58户居民一个季度可节水多少吨?一年呢?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知道水的来之不易。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座居民楼要安装节水阀?引发学生思考: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消耗十几吨水;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浪费的水数以吨计。(播放相关公益视频)我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节约用水:用水时水龙头不要开得过大;用后要及时关紧水龙头,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环保能力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组织课外学习活动,拓展课堂教育,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持久、更有意义。通过布置研究、统计等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其中渗透环保教育。本月我校大队部号召全体学生参与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光盘行动”。活动中,我发现学生在食堂吃午餐时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于是我决定在食堂门口张贴宣传标语。课堂上,我让学生帮忙设计标语内容并填写有关数据。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大米(已知1克大米约50粒),全国13.5亿人口,每天就要浪费多少吨大米?
  学生课后继续调查:学校食堂有( )位就餐的学生,每人浪费2克大米,全校一天浪费( )千克大米,一年浪费( )吨大米。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体会到了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节约就是在保护环境。
  再如让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的家庭一周、一个月、一年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环保问题,使习题形式更加生活化。教师随后结合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谈谈自身感受。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又增强了环保意识。长此以往,保护环境也就成为学生自觉践行的一种习惯。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环保教育理念渗透到很多课程当中去。只要我们平时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加入环保方面的动态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在环保教育方面受益良多。为了保护环境,拯救家园,教师应积极行动起来,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能力,共同为我们的地球母亲缔造一个绿色的未来!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