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开放性作文教学思想”的探索之路 找准“比较”点生长“读写”空间 墨香韵染校园文化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1期 总第4849期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1期  下一期
找准“比较”点生长“读写”空间
来源:泗洪县青阳镇东风小学 作者:张小伟 发布日期:2014-07-01 09:31: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力求发现他的特性。那么,比较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实际意义呢?
  一、同类文“比”,关注“语言形式”
  教学片段1: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
  师:这是一篇写景文,类似文章我们学过两篇,分别是《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黄山奇松》是这样开头的。(出示句子,生读)
  师: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黄山奇松的——(生说喜爱)
  师:《黄果树瀑布》是这样开头的。(出示句子,生读)
  师: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师:而《莫高窟》又是如何开头的呢?与前两篇文章相比,有何不同?
  生1:交代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生2:写出了莫高窟的重要地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开头呢?与下文的展开有什么联系呢?
  在同类文中进行比较,能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学生更能体会语言形式的独特性。上述教学中,教师对同类型文章的开头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几种写景文章的开头方法,有利于学生分析和积累。在比较阅读中,只要我们熟悉单元学习的目标和课文学习的重点,以这个单元的知识要点、训练要点、特色要点辐射各阅读材料,就可找到比较点。
  二、前后文“比”,丰富“个性体验”
  教学片段2: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
  师:如果说对于彩塑中卧佛的细致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莫高窟彩塑的惟妙惟肖,那么作者描写莫高窟宏伟瑰丽的壁画所用的表达形式又有了些许变化,读了描写壁画的这一小节,它和第二小节彩塑的描写何相同之处?
  生1: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运用的修辞方法一样。
  生2: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师:通过游人的赞叹,侧面烘托莫高窟彩塑、壁画的精妙绝伦。
  生3: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师:如果作者是用生动具体的描写来表现彩塑鲜明个性的话,你发现作者对“壁画”中“飞天”的描写又有什么不一样?
  生:描写“飞天”的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每个分句又用八个字来嶕峣描述壁画中的形象。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要表达出什么?自己读一读。
  课文《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丰富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一篇佳作。教师在教学时,大多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即“点面结合”,而对于文章两处“点”的描写却很少关注。上述教学中,教师运用“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虽然都是“点”的描写,但表达上却有异同。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对卧佛的描写,虽语言不多却栩栩如生,也与彩塑的特点相吻合。而飞天数量之多,姿态之美,运用语句整齐的排比,更让人感受到“飞天”的风姿绰约。
  三、关键句“比”,发展“写作空间”
  教学片段3:苏教版第九册《诺贝尔》
  师:(出示: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思考: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从两个“近了”读出诺贝尔很兴奋,很激动!
  生2:我从三个感叹号读出诺贝尔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研究炸药上,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生命!(下转第5版)
(上接第13版)
  生3:我看到了诺贝尔对科学的热爱!
  师:同学们能抓住关键词、关键标点进行体会很好,那为什么不把这句改成:“诺贝尔很激动,他热爱科学,即使情况危急,他依然盯着炸药。”
  生:原句是一个场景描写,通过感叹号的反复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诺贝尔。改过的句子直接告诉我们诺贝尔的为人,但不生动,不形象。
  师:是的,通过场景描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人物的形象也更鲜明。你们在作文时也可以用上场景描写。
  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发现,他们不能通过细致的场景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而是直接点出要点。上述教学中,将文中描写的句子与学生的感受、积累进行比较,学生明白了场景描写的特点,同时还逐渐学会去观察,去描写。
  反思课堂中的比较教学,关注课堂中的比较教学,笔者对语文课堂要追求“高效”也有了进一步认识。找准比较点,去拓展“读写空间”,语文课堂新的生长点也就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产生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