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失真”现象分析及对策 课堂细节———预设跟随动态走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讲计划”实施后的反思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1期 总第4849期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1期  下一期
农村中小学“教育失真”现象分析及对策
来源: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作者:李刚宜 发布日期:2014-07-01 09:38:45

  如今,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教育失真”的现象或行为,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窥其一斑,即不真正地落实课程计划、不真实地组织活动、不真诚地评价学生。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失真”现象分析
  1.课程计划——“瘦身”落地
  课表与课堂表里不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开足、开好规定课程”,然而学校想要“开足”已属不易,“开好”更是难上加难。事实上,很多课程仅出现在学校的课表中,并没有按计划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由于艺术、体育等专业教师的缺乏和辅助配套设施的不完备,课程根本无法按要求实施到位。
  综合实践课曲高和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规定在小学中开设的必修课程。然而在教育一线,很多学校除了偶尔在传统节日组织集体社会实践活动外,平时没有真正按课表落实过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再如劳动技术教育,或作为课堂上师生练习的范例,或被其他课程挤占,基本无法通过劳动实践落实课程目标。
  2.教学成果——“增肥”展示
  精彩的“剪贴板”。有些学校经常结合重大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借此展现师生特长及学校教育成果,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事实上,特长学生多是常年在校外的辅导班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已经通过了相应的专业等级考试。所以,活动中的精彩内容实质上只是一块“剪贴板”,学校仅能充当编辑的角色,实非原创。这样做不但无法促进素质教育常态化开展,反而催生了更多的校外辅导班。
  无效的“被辅导”。个别教师为了积累个人成果材料,在辅导学生的同时,更关注自身利益。一些教师在没有名利奖赏的前提下,就不进行指导而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还美其名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奖项,便会在一些书法、绘画、征文等大赛活动中越俎代庖,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被辅导”的现象。
  3.评价学生——“浮夸”盛行
  课堂评价的“不否定原则”。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对学生要多进行鼓励性评价。这样也导致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敢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模糊性评价用语日益盛行。如果教师不进行正面的科学引导,反而会助长学生刻意求新、求怪的虚荣心理,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实事求是表达、不脚踏实地做事的状态。
  学业评价的“放大镜原则”。每学期教师都需填写《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这是对学生在校表现以及个性发展等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有效途径,也是家校联系的重要方式。然而,很多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事求是地表述,而只是简单地以等第对各门学科进行评定,最后采用模版式的评价用语夸奖学生。从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出发,“放大镜”并不一定比“平面镜”更有实效。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失真”现象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教育失真”现象,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1.常思考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内心认可自己工作的价值,要常反思教育工作,要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去工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对教育方法做恰当研究,并以永不言弃的信心和毅力对待每位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人生的价值。
  2.会角色转换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角色转换意识。如果教师总能设身处地为学生、家长着想,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那工作热情会更高,教学行为会更规范,言行也会更真实。
  3.学生活禅修
  如果将禅修法迁移到教学生活中来,就是让每位教师在工作中勤奋、踏实:不随意更改课程计划、不随便取消活动,让“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从日常教学工作中消失,即纯粹教学,不参杂其他功利目的。能做到这些,便算是有觉悟的修行。
  4.善打合力牌
  要想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情况下,确保各项课程计划有效落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寻求整合和突破,各学科教师需要协作打好合力牌。这样的协作活动真实、有趣、有价值,也能有效落实对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