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失真”现象分析及对策 课堂细节———预设跟随动态走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讲计划”实施后的反思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1期 总第4849期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1期  下一期
课堂细节———预设跟随动态走
来源:如皋经济开发区黄蒲小学 作者:季志海 发布日期:2014-07-01 09:40:59

  在灵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及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关注课堂上的教学细节,让自己的预设跟随动态走,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双赢目标。
  课堂预设有时与课堂生成并不完全吻合,但这一过程并不代表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离,它反而可以成为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师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课堂细节,使它们最终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对于该问题的探索,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
  一、关注点滴,生成教学资源
  教师在灵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能够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够成熟的经验、天马行空的想法等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陶行知曾说:“儿童的学习能力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该观点运用到“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就是给予学生较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心灵感受文本,从而较为自然地与文本内容产生共鸣。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课堂上教师应该俯下身去关注学生的点滴感受,尤其是关注“有挑战”的课堂细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出现怕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情或将教学内容一带而过的现象。只有当教师在乎学生的喜怒哀乐,在乎他们的情感态度时,教师才会发现课堂中处处都是新颖有趣的教学资源,甚至学生、教师自身也成为了一种教学资源。
  二、更新观念,获得教学资源
  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研究学生不断呈现出的各种状态,及时重组教学中的资源信息并不断地反馈信息,如此循环,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需擅于巧借隐形的教学资源,最终促成高效课堂的动态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素养得以提升,教师也将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了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还要重新研究课堂的内涵与定位。我认为每一门学科、每一种课堂都有它的独特性。语文学科对于师生而言拥有独特的发展价值,教师应该把服务学生作为其中最基本的立足点。在“活动单导学模式”影响下的每位学生,都会成为拥有无数发展潜能的鲜活生命体。这些学生在课堂中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弘扬起自主的个性。
  在一次作文公开课上,我给学生讲解写作的方位顺序时,发现有位学生总是心不在焉,还不时将目光望向教室后方。我正想用一些办法吸引他的注意力,这时突然发现教室后方的动漫专栏是一个训练学生说清方位顺序的良好素材,我说道:“大家看看教室后面的动漫专栏布置,谁能尝试从左上角开始讲述它们各自的方位顺序?”走神的那名学生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立刻举手发言。他说得井井有条,最终获得了其他学生热烈的掌声。这名看似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也成为了很好的教学资源吗?如果我当时直接在课堂上批评他不认真听讲,显然就错失这次教学良机了。
  三、捕捉瞬间,达成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很多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都在于教师果断地活化了预设的流程,实现了有效教学。
  低年级学生很难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温暖”的含义。一次公开课上,小明突然呕吐了,全班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愣住了。面对偶发事件,余老师不慌不忙地走过去,为他倒了杯水,安慰道:“哪里不舒服,着凉了吗?”小明没想到老师会如此关心自己,为他中断了公开课程,感动地连声道谢。余老师等小明恢复后,又重新开始课堂教学并随即点拨:“瞧,老师给他带去了温暖,他多高兴啊!”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我想那一刻,学生们应该领悟到了“温暖”的含义,并能深刻地体会到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教师巧借有效资源,整合信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把课堂智慧转化成学生素养,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