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生数学学习反省行为的培养 浅析珠心算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家校共育,再创教育佳绩
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2期 总第4892期 2014年09月02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2期  下一期
家校共育,再创教育佳绩
来源:海门市正余小学 作者:张霞 发布日期:2014-09-03 15:55:36

        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在亲缘感情上存在优势,然而受到家庭文化背景、家长素质、情感交流程度、居住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教育。学校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格的主阵地。但是,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的特殊影响,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孩子的教育得到更好发展的纽带。如何做好家校共育这项工程呢?
        一、认识是家校共育的基石
        家校共育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只是处在一头热的状态之中。农村学校的家长受文化知识、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家校共育的价值意义认识不足。由于在农村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存在,在家校共育这块土壤上,需要教师牵头,需要教师的耕耘,需要教师的呵护。所以教师首先要明白做好家校共育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业,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教育成效的提升。其次,教师要让家长也意识到家校共育对孩子教育的价值。面对家长,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改变家长的观念。面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师更要留一份心去思考如何让孩子的监护人及家长认识到家校共育的教育价值。
        二、交流是家校共育的途径
        交流是家校共育的重要途径,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什么、与家长要交流些什么内容等,教师需要心中有数。
        1.真诚换取信任
        家长与教师是平等的,两者交流的目的是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在与家长的交流时,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家长,把孩子在校的真实现状告诉家长,要杜绝一味地数落孩子的现象。在家长的心中,他的孩子是优秀的,教师的数落只会在家长的心目中降低对教师的信任。真实地叙述孩子的情况,让家长感受到教师是真正了解孩子的,教师也可将学校发生的情况适时地告诉给家长,拓展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范围。家长的信任度是家校共育的起点,教师则是家校共育工程的舵手。
        2.真心博取支持
        建立起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桥梁后,教师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让家长看到教师的这一份真心。教师用这一份真心去感染家长,让家长自觉参与到家校共育工程之中。有了家长的支持,所有的教育活动都会变得易于开展,所有的教育效果就会有所提高。有时,教师面对孩子无计可施时,家长们也会站出来出谋划策,有了家长这样的支持,教师的教育工作何愁无法开展。
        3.信心换得携手
        面对自己的教育群体,最让人愁眉不展的是问题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他们的身上教育效果很难体现。为此,有些家长也渐渐放弃。教师要做的是:树立信心,做好与家长沟通的工作,让家长意识到连教师都没有放弃,而作为家长就更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的孩子。教师的信心、诚心与恒心,最终会换得家长的再度携手。正是有了这再一次的携手,家校共育工程就又多了一份胜利的机会。
        三、活动是家校共育的平台
        耳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参与。亲子活动是家校共育工程的平台。首先,学校搭建家校共育知识平台,让家长到学校与教师一起聆听专家讲座,让家长与教师共同成长。其次,学校搭建家校共育交流平台,让家长到学校与孩子、教师一起聊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让教师聊聊教育工作的困惑欣喜,让学生聊聊心中的烦恼忧愁。在这样的互诉平台中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另外两种角色的心声,由此来改变自己。第三,学校搭建“学校开放日”平台,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在此基础之上,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教师与家长共商教育大计。
        家校共育工程任重而道远,小到学生的生活点滴,大到学生的人生成长,都离不开家长与教师共同的智慧。家校共育工程需要教师与家长诚心协作、潜心研索、恒心不懈、慧心育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