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课间学生自治的实践与探索 如何构建魅力语文课堂 “以变制变”话“更例”
课程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74期 总第4909期 2014年09月30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74期  下一期
体育大课间学生自治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无锡市育红小学 作者:秦敏 发布日期:2014-10-08 14:21:00

       多年来,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除了做课间操以外,就是在指定的场地进行一些指定的活动项目,这样做虽然给教师管理带来了方便,但是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的单一逐渐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感,锻炼的效果也差强人意。
       近两年来,我校进行了《学校公共生活中学生自治与互助的研究》这一省级课题的研究,体育组教师也积极地投入到此项课题的研究中,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大胆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自治管理模式及操作办法
       1.我的活动我来选。在课题实施的初始阶段,课题组首先对全体师生发放了问卷调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群体的创造热情。之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整合、加工和提升,整理出不同的游戏在体育课中反复实践,并再次让学生进行筛选。最后,体育组教师将学生选定的项目进行分类组合,用文字的形式将游戏方法、规则、场地、器材等作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形成最后的大课间活动计划表。
       2.我的器材我来做。由于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体育器材室仅有的活动器材满足不了学生的活动需求,此时,我们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部分活动器材。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可以使用的器材越来越多,有用废旧易拉罐制成的“高跷”,有用自行车轮胎做成的“呼啦圈”,有用布团衣料做的“小沙包”等等。体育资源的拓展,丰富了学生的练习项目,从而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3.我的活动我来组织。在器材和内容自主选择的前提下,教师如何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来组织活动呢?前期,体育组已经将活动方法和注意事项打印成册分发到各班级,同时对每班的体育骨干进行了前期培训。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需要教师进行一些协助,因此传统的活动方式还是会有一些保留。中高年级的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增强了许多,在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的组织中,每位学生轮流充当“小老师”。
       4.我的活动我来评。为了使大课间活动在自治管理的模式下保质保量的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治管理委员会。大队部专门制定出评分表,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学生根据各班的出勤情况、活动安排、活动热情进行打分,检查结果会在每周的公告栏中公示。
       二、体育大课间实施学生自治的教育意义
       1.学生自治有助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体育活动是学生非常乐意参与的活动,但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不同,环境不同,所以学校制定的一些活动内容难免与学生的需要和意愿不符,因而造成学生不遵守活动纪律,教师时常费尽心思去说教的尴尬局面。如果我们可以开明一些,划出一部分事情让学生自己去治理,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让他们相互监督,这对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是非常有益处的。
       2.学生自治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增长自我管理的经验。要让学生有自治的经验,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自治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形成“人人都是执行者,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是管理者”的自治管理格局。就像学习游泳一样,你必须让学生在水里去学,如果不下水只是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纵然学了一世,到了水里终究还是会沉下去的。因此在大课间活动中实施学生自治,是学生在学校公共生活中获得自治经验的有效途径。当他们在自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能够想办法去解决它,这在无形中就获得了一份自治的经验。
       3.学生自治可以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在学生实施自治的过程中少不了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善于表达自己、善于与别人交流是获得知识、启迪智慧、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大课间活动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更加有利于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大课间是学校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在大课间活动中实施学生自治管理,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自治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