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小班化教学研究过程中,我尝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单”推进学习,提高体验活动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课例谈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一、关注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被削弱,更不能被替代。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多样的辅助手段,例如平台资源、网络资源、同伴资源等,促进其独立思考。如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单:摆一摆、拼一拼,验证自己的猜想。
1.得出结论:边长( )cm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2.思考:为什么边长( )cm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大长方形的( )与小正方形的( )有关?边长( )cm的小正方形也可以铺满这个长方形,为什么?
3.小组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和自己的思考。
我先让每个学生自己猜想、验证、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这样避免了小组合作变成个别学生的“一言堂”。
二、重视合作学习中的有序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我引导组长有效组织开展讨论,实现平等互动的生生关系,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学习后展开讨论。
我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交流后由组长汇报总结比较方法。学生提出的方法有四个:画图比较;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转化法:转化成同分子的分数;转化成小数再比较。
因为有了组长的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究出了多种不同的比较方法,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知识大部分是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较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可以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由同一素材初步推导公式猜一猜,下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有的学生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猜测是7×5=35(cm2),有的猜测是7×4=28(cm2)。我让学生想办法验猜想答案是否正确,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验证的。在汇报验证方法时,大多数学生都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28cm2,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28cm2,所以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由不同素材进一步验证公式
我提出猜想:其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也等于底乘高呢?然后引导学生们根据小组学习任务单进行小组学习。
1.从学习平台的资源库中选取平行四边形进行验证。
2.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的过程,并做好记录。
3.观察思考:在小组内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我先由同一素材初步推导公式,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的学习过程,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再由不同素材进一步验证,呈现小组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选择资源库中的一个或多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拖拽功能实现转化,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下转13版)(上接14版)形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结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二)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的结果发现、探究和总结规律。如《图形覆盖的规律》一课中,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发现了“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1=有几种不同的拿法”后,我及时追问:如果总数变了,每次框的个数也不同,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呢?三个数量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然后请学生们根据任务单进行小组学习。
1.分别变化总个数与每次框的个数,找一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记录下来。(每人验证2-3种)
2.小组内汇总数据,组长记录。
3.观察表格,组内交流发现。
4.如果有m个数,每次框出n个,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在观察大量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真正发现并理解了这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