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一所学校的水准和良心 教育需要感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感于地摊的叫卖声
教育随笔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80期 总第4972期 2015年01月0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80期  下一期
课程,一所学校的水准和良心
来源: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 作者:朱建 发布日期:2015-01-14 08:27:55

       一所学校的发展依赖三个方面的支撑,分别是师资、课程和装备。而要评价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高低,课程则是其重要判断依据。
       11月底,我到苏州市振华中学跟岗培训,期间,教学的领导向我们介绍了振华中学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中,立足振华中学校情开发的校本系列课程——小微课程,包括博学课程、博览课程和博识课程。小微课程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每一个“学科”一般由四个学时组成,立足于学生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意在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记得上海海事大学学者魏忠先生在一次给通州区的校长们上课时引用过一句话,“为什么要把学校建设得很美?那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模板,好让他们在未来改变世界。”振华中学的校本课程让我眼前一亮,我心中的好学校就是要有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孩子们选修。当下的振华已经尝试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这也给我在东社学校建设校本课程体系提供了参照。
       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自正式更名以来,在学校层面大力实施了以节日活动为载体的活动课程。校友卑忠华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年画》的线索,兄弟学校的彭俐老师为我们提供了无锡板画的有关材料,校友张振华先生带我们参观了浙江诸暨市牌头镇教育园区。这些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在我校秦起老师的努力下,东社学校第一个正式的校本课程《南通年画》的雏形变得越来越清晰。自2014年上半年开始,南通本地文化圈子里的几位朋友:梅庵派古琴传人昝锤炼先生、西泠印社李夏荣先生、红木艺人李鸿均先生、茶人何平先生、国画好者陈卫平先生相继与东社学校结识,到东社学校开课,东社学校的“国学微课程”系列也因此成形。虽然目前还不能让学生自由选择,但在这一年时间里,东社人一直在为建设自己的校本课程而努力。
       因为在振华见到了“小微课程”,东社学校人觉得自己虽不能开设,但也有自己明确定位的“国学微课程”。“微”或许正是校本课程的某种属性呢!另一个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东社学校正在编写的校训德育教材《百年真远》,与振华中学的校训德育教材《诚朴仁勇》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证明东社学校虽然起步迟了点,但与教育前沿接轨的能力还是有的。这让我找到了更多的办学自信。
       那么,水准和良心又从何说起呢?以振华中学为例,能依靠自己现有的教师队伍,结合苏州本地特色或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及兴趣爱好,开设出六十多门的校本课程供全校学生自由选择,这充分展示了振华中学的办学实力。东社学校的教师们水平也不会低,只是暂时还没有精力分配过来,这正是我要和大家努力的地方。校本课程与考试无关,学校愿不愿意在这个与考试无关的事情上花费人力和物力,我认为是一个良心的问题。考试与学校的政绩紧密相关,而校本课程可能只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相关联,我想教育者还是需要有点教育情怀和担当精神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