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教师情感与和谐课堂 孩子,你慢慢来 从点滴信任做起,让学生心中充满师爱
教学一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9期 总第4616期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9期  下一期
我看教师情感与和谐课堂
来源:扬州市汶河小学 作者:张梅 发布日期:2013-05-07 13:47:16

     师生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而和谐课堂是师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和谐与否,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作为课堂组织者、主导者的教师情感。那么,教师该有什么样的情感素养呢?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有人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的确如此,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爱学生,教师才会全心全意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充满热情地上好每一节课,学生才会喜欢老师,爱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教的课程,喜欢老师的课堂,在课堂上才会思维活跃,勇于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才会积极、健康、活跃、和谐。
     二、会真诚地夸奖、鼓励
     学生很看重老师的夸奖,因为老师的夸奖代表一种权威的认可,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老师要充满热情地大力表扬积极动脑、敢于发表见解的学生,真诚地赞美学生的进步,在教学中经常用“不错”“你动脑筋了”“相信自己”等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即时评价,触动学生心灵,保护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自信心。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他们遇到的学习困难要耐心帮助,多一些提醒和鼓励,少一些责备和惩罚。这不应该是上公开课时的“作秀”,而是平时每一节课都应该注意起来的。即使学生的答案错得离谱,老师也不应该批评,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和参与课堂的热情。课堂就会慢慢变成少数人的课堂,和谐就无从谈起。
     三、能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
     教材主要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课文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如热爱祖国的、歌颂伟大母爱的、赞美和谐生活的……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能准确地把握和体会这些情感,然后才能领着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体验这些情感。有的课文看起来比较枯燥,学生可能提不起兴趣,这就更需要老师用心挖掘出它的情感内涵,通过巧妙的点拨,独具匠心的练习设计,领着学生细致地分析,深入地品味,学生就会慢慢发现其中的趣味,变得喜爱上课。
     四、能体察学生的情感反应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要能够洞察,如是否在积极思考;答错题后是否沮丧;是否还有话想说……教师要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想象自己处于学生位置时的情感体验,如老师板着面孔走进教室,学生见了会是怎样的情绪;学生答错了问题,遭到同学嘲笑,心里会怎样;问题答不出来会怎样……从而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学方法等,进而调控学生的课堂情绪,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五、有处理课堂意外的教学机智
     不论在什么课堂上,都会发生一些“意外”,处理不好,这节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运用教学智慧巧妙解决。一位老师在教学《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时,问:“‘让花香飘进你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你们知道老师会梦到什么吗?”学生发言踊跃,说得很动情,课堂气氛非常好。谁知有个调皮男生故意捣乱:“老师梦见学生打架了!”其他学生哄堂大笑。但老师很冷静,做了个要求安静的手势,说:“他说得不错,只是才说了一半。”又对那个男生说:“你接着说,老师梦见学生打架,就教育了他们,后来他们怎样啦?”那男孩想了想说:“他们不打了,互相道歉,和好了。”老师说:“对呀,学生能知错就改,多好!这个梦当然也是又香又甜!”这位老师在遇到课堂意外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前提。他把这件突发事件巧妙地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化解了尴尬,也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并使课堂的和谐得以延续。
     有些教师的课总是令人印象深刻。在他们的课上,学生都是积极投入,学得津津有味,特别放得开,常常妙语连珠,课堂上处处闪现智慧的火花。即使刚认识的学生,一两节课下来,就和他难舍难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有较高的情感素养。这样的课堂,师生课前翘首期待,课上积极投入,课后回味无穷,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