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日记———奏响自由习作幸福曲 在口语交际课上给孩子的思维“松绑” 提取提点提炼提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教育前沿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9期 总第4616期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9期  下一期
提取提点提炼提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来源:无锡市育红小学 作者:杨帆 发布日期:2013-05-07 13:56:53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力求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够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通过诵读涵咏自行参悟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导悟、促悟。
     一、化繁为简,提取关键信息
     要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对课文中的整体脉络和知识要点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句,并由此辐射到整篇课文,做到在整体阅读中融合,于辨识比较中理解。
     首先关注课题,不能放过有价值的线索,例如教师讲授《鼎湖山听泉》一课,可以从“听”字着手组织教学。其次寻找中心句,如《黄果树瀑布》一课,作者开篇就赞叹“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我启发学生思考应该怎样来读懂这句话,让学生在课文中为自己的想法找依据。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精读全文时格外轻松,而且不时有精妙回答。三是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关键词,如《大江保卫战》中写道“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我让学生围绕“铮铮铁汉”这个词默读课文,用笔圈划出相关词句。学生们通过圈划讨论,很自然地理解了抗洪战士临危不惧、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
     二、求同存异,提点个性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把学生视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白鹭》一课“白鹭的活动”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为白鹭觅食、栖息、飞行的三个场景分别题一个有诗意的名字。以“白鹭闲立”这段为例,有的旁征博引:“我觉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做题目再合适不过了,白鹭多像在登高远眺啊!”有的立意于文字本身:“我给它取名‘瞭望’,因为文中写到‘人们说它是在瞭望’。”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读文思考、讨论交流中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由表及里,提炼文本主题
     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更要由表及里,提炼出文本主题,让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与启示有所领悟,锻炼其阅读分析能力。
     《一只贝》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本,很自然地走进这只贝的世界。我在教学中先启发学生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也有着与这只贝相似的经历,给你怎样的感动和启示,并在学生若有所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一首小诗与大家分享——“承受住石子的折磨,渺小的贝献出了名贵的珍珠;承受住烈火的考验,乌黑的泥化身为精美的陶器;承受住风雨的洗礼,柔弱的帆到达了成功的彼岸;承受住锤打的残酷,普通的铁变成了锋利的宝剑。同样的,承受住生活的磨难,平凡的我们也会拥有美丽的人生。”这首凝聚了教师深入思考的小诗,让学生得到了深深的震撼。
     四、举一反三,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的人文气息来自文本中所呈现的多元文化,因此教师要把教材视作拓展学生视野的窗口,举一反三进行文本拓展,一来加大课堂容量,提高阅读效率;二来反哺课文,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三来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撞,让文本中的人文内涵直达心灵引发共鸣。
     同样以《一只贝》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悟到人生的哲理,我在教学完课文后进行了文本拓展。我引导学生,“本文作者贾平凹曾写过另一篇文章《丑石》,写一块大石头因为丑而没人注意,后来一位科学家发现了它,认定是一块太空陨石,把它运到了省城,成为科研珍品。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故事,想想丑石和这只贝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就将阅读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为学生构筑起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积淀语言、感悟哲理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相信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在经典作品的浸润中逐渐养成、提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