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科研活力绽放生命光彩———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纪要 三个“引导”助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故事中教育在教育中成长———海门市刘浩中心小学故事文化立校纪实 三个“引导”助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变革 在故事中教育在教育中成长———海门市刘浩中心小学故事文化立校纪实
教育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9期 总第4616期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9期  下一期
三个“引导”助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变革
来源:江苏省盐南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蔡薇 发布日期:2013-05-07 14:19:03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以学生的自身感悟为主,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笔者感觉到,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彰显。其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科学有效地引导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深入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转换学生角色,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一是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指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二是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三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试。
     如执教《Internet是怎样工作的》一章节时,笔者布置的预习任务是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TCP/IP协议概念及作用;IP地址的分类及特征;域名地址的概念及作用;域名地址的意义;Internet的工作原理。其实这一章节内容很多,但只要弄清以上几个问题,这一章节的知识就可以掌握了。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需要先写好预习报告,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通过上网或查找资料后仍无法解决,才拿到课堂上通过大家讨论解决。在课堂上,笔者安排每一组的组长组织同学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公布。公布完毕后,其他同学有异议的地方可以当场提出来,然后由台上的代表进行解答或辩论。这样的课堂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学生在主干知识的循环学习中不断充实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要把计算机教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当成一个“项目”,完成一个项目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还要借助团体的智慧,通过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获取成功。讨论交流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如在学习《文件的传输》这一章节时,笔者布置了一个预习“项目”:文件的传输有几种方式?每种方式是如何操作的?每个小组负责找出一种“传输方式”并说明操作步骤,并写一份简单的预习报告。上课时,我叫一组同学上来讲述他们的预习成果,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是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分工明确,台风大气,每个人的都有理有序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报告。其他同学也提出了各种问题,有的是连我都没有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把“文件传输”几种方法全部总结了出来,并总结了不同的方法的优缺点。
     三、引导学生深入研究
     当学生进入“有意义学习”阶段,特别渴望具有一定智力劳动强度和智慧的挑战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活学生的潜能意识,使他们感官愉悦,心情兴奋,情绪激昂,充满快乐;其次要考虑如何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获得成就感,并对学习产生持久的自觉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享受。
如执教《共享远程的资源(远程登陆服务TELNET)》一章节之前,笔者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假设A、B两地相距很远,A地的人想使用位于B地的巨型机的资源,应该怎么办呢?乘坐交通工具从A地转移到B地,然后利用位于B地的终端来调用巨型机资源?这种方法可取吗?那把B地的终端搬回A地,不就好了?这种方法可取吗?如果都不可取,用哪种方法最理想呢?
     课堂上,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说出了一种或几种方法,然后经过讨论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最理想的方法。我还让每个小组提出一两个问题,放到课堂上来讨论。或者开展竞赛的方式,小组A提出问题后指定小组B回答,如果小组B答不出来,可求助小组C,但所得的分数是小组C的,最后统计总分,分数最高者胜出,进行奖励。每次开展这样的活动,课堂气氛都很激烈,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答案都很精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