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优化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的“三”优点 运用“校讯通”落实教学常规的若干尝试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9期 总第4616期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9期  下一期
运用信息技术的“三”优点
来源:如皋市磨头小学 作者:包逢祺 发布日期:2013-05-07 15:08:15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那悠扬的声音、鲜艳的画面、活泼的动画,为数学课堂创建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作为一种时尚的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它具有以下三种优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好动性以及注意力时间短等特点,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容易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他们学习的质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创设学习情境,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我利用“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这一生活实例,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实现从单一的统计图向复式统计图的过渡。还根据每个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喜好程度,让他们采用分组调查的方法,收集一些数据,整理并总结后,建构复式统计图模型。然后在数据的基础上,分析统计图的现实意义,最后画出复式统计图。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长方形,然后问学生:“请你们想一想,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任何一条边快速旋转,它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呢?”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长方体,有的说是正方体,还有的说是球体……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操作,在学生电脑机上演示,让学生观看用3Dmax软件制成的长方体旋转成圆柱体过程的三维动画,从而使学生深刻感悟圆柱体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求圆柱体特征的欲望,确实有“投石激浪”之功效。
     二、有效拓展,延伸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就是将传统的静态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都具备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展、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进而会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中“利息”这一课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屏幕上虚拟出一个银行,这个银行也有现实生活中银行的功能。我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经历一个人去银行存款和两年后取款的完整过程,这样他们才能理解有关利息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计算利息的一些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独立处理利息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趁机把“爱心捐助”渗入到这节课中来,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了他们勇于献爱心的精神。
     三、动手操作,设计练习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编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带有娱乐性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及时的评价和反馈的方法与途径。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我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上教学。课前,我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由地选择题型进行练习,里面有选择题、判断题等等。在学生完成之后,可以点击计算机查看结果,计算机就能自动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接着,我和全班同学一起校对,将学生的想法直观地显示在他们的计算机上,进行讨论点评。在练习巩固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延伸了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现实生活。让数学知识无限延伸,让学生更加喜欢学数学。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