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优化课堂生成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的“三”优点 运用“校讯通”落实教学常规的若干尝试
E教教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9期 总第4616期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9期  下一期
运用“校讯通”落实教学常规的若干尝试
来源:常州市第四中学 作者:段凯 发布日期:2013-05-07 15:09:34

     几年来,我校建立起以“校讯通”和“校园网”为主的信息共享办公模式,让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加大了管理的透明度,提高了办公效率,更加有效地对教育教学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校园”创建取得可喜成绩。小小一条短信,运用得当,在教育教学常规落实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笔者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校讯通建立信息化办公模式,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成效。
     一、发放各种通知,群发保时效
     学校的常规工作是通过日常的教学行为——备、教、改、辅、测等基本环节来体现的。我校多年来经过不断摸索、不断细化并且常抓不懈,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我校的教学常规管理的规章制度,围绕着“通知——集中——检查——反馈”这一条主线进行,但往往一次检查下来,耗费的时间较长。以往学校开会、听课、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等都要广播喊、墙上贴、办公室跑、电话打,现在一条提前的短信就能完成这些工作,老师们也不会忘记,看看手机就知道了具体时间、地点和内容。除常规工作之外,学校有时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会有大量的临时性工作需要安排,如果采用会议的方式来安排这些工作,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使用校讯通群发,可以及时让老师们收到学校相关的通知,做好准备。
     二、反馈各种检查,支持保监督
     学校的常规工作,有检查必有反馈。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利用校讯通开创出一条更好的反馈途径。无论是政教处针对学生的各种习惯性的督查反馈,还是教导处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反馈,都是利用校讯通的方式,把老师们工作中的亮点与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全体教师。这样老师们能及时又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了整体办公效率。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把信息技术更多地引入并应用到管理中,利用校讯通把管理者从简单的事务性劳动过渡到宏观管理与监控,特别是在通知和反馈这两个环节中,大大减少了开会的次数,从而降低开会的成本。
     三、与校园网互为补充,实现网上教研
     校讯通虽然快捷,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让老师们阅读比较长的通知或学习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件,便受到制约。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通常是把文件发到校园网,然后再用校讯通通知老师们及时阅读并提出相关要求,这样校讯通与校园网便互为补充,减少了集体开会的时间与次数,让老师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育教学,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深受大家的欢迎。老师们的教研博客一旦更新了内容,也会有校讯通告知,阅读、讨论、研究等以跟贴的方式进行互动,有认可,有质疑,有反思,所以老师们感慨:如果没有校园网为我们提供大量的资源,为我们提供研究交流的平台,没有校讯通的温馨提示,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不可能开展得如此顺利。
     四、与班班通对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如今我们学校已经实现了班班通,且教师已经人手一机。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如著名教师的优秀课例,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贯穿什么样的教学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来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等,都可以进行网络教研。集体交流之后,那些与教材内容配套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以直观、立体和动态的多媒体材料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结构也得以不断优化。而校讯通的功能,便是让备课、教研组的老师们及时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每一次集体备课都凝聚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进一步优化了备课方式,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如果将校讯通系统比做一座桥梁,那么这座桥应该是双向多车道的,可以同时容纳多人次同时进入,既可以一对众,也可以一对一的交流,从不会堵塞。先进的通讯设备就是那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汽车,沿着信息通讯的高速公路,传递着教育的信息,构筑起学校、教育部门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