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歌唱技能训练进行到底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 随堂课不“随便”
课堂分享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49期 总第4616期 2013年05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49期  下一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
来源:东海县石榴中心小学 作者:刘燕 发布日期:2013-05-07 15:32:00

     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交往活动贯穿始终。课堂上,无论是语言交往,还是非语言交往,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听、读、写、思的能力为目的,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程度,实现教学目标。
     一、交往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交往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理由有三:一是因为对话训练是交往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口头语言训练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因为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其中不少“基础训练(或练习)”部分安排的言语交际、观察表达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交往的专项训练,即已经把交往作为教学内容;三是因为既然把交往作为教学内容,那么要将其达到的训练目标内化成学生的交往技能,就必须经过反复训练。总之一句话,把交往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由交往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血肉相连”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充分体现平等是交往实现的前提
     因为交往所揭示的是“主体——主体”结构,所以交往的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就应该是平等的。只有这样,个体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不违背交往引起教学的初衷。而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些极不和谐的声音压制了交往教学中仅有的民主。如教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冷若冰霜地说:“大家要把字写工整,否则就要重做!”语气生硬,完全是命令式的口吻。又如学生刚刚读完课文,教师立马就让其他学生“指点江山”,这儿读错了,那儿念歪了,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试想谁以后还敢主动站起来出这个“洋相”呢?教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动辄命令、批评、干预,又怎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呢?只有充分平等,才可能实现有效的交往。
     三、交往活动形式应是多样的
     1.讨论交流
     课堂上,讨论交流的形式是全方位、多方向的,既有教师与单个学生的交流,又有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多种形式的采用,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苏教版第四册)一文时,讲到“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向森林深处走去……”的时候,提问:“狐狸为什么要走在前面?”学生对照课文分组讨论后发言,有的说:“狐狸要让老虎看看它的威风,所以要走在前面。”有的说:“不对,狐狸要是跟在老虎的后面走,老虎就不相信百兽是被狐狸吓跑的,也就骗不了老虎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狐狸狡猾的本质揭露无遗,从而丰富了师生的思想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2.质疑释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古人云:“海陆空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或教师的讲授提出疑问,通过师生们的共同探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使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使教学的进行更有针对性。
     如教学《草原》第一段时,有的学生问道:“作者来到草原,为什么一会儿想‘高歌一曲’,一会儿‘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个问题提得有一定深度,但老师并没有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高歌”前作者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又看到什么景色?为什么又想“低吟”?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会有何种感受?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将心比心,最终体悟到个中原因。这样的质疑释疑,既是促进知识的传递,又加强了作者、教师、学生之间感情的沟通,增强了教学效果。
     3.态度交往
     “态度”是指人的举止神情,态度交往是伴随说话时以人的动作、神态、表情的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这样一条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其中教师的神态举止对教学的影响的研究,已成为一门新的科学——动觉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和蔼的微笑,会给学生以温暖;亲切的目光,会形成和谐的气氛;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会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教师提出问题,微皱眉头是示意学生动脑盘思考;听了回答,轻轻点头,表示肯定与赞许;慢慢摇头,则说明尚有疑问,是鼓励学生再深入思考……
我坚信,有效交往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运作,必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