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高扬减负旗帜彰显教育本质 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减负提质 公告
特别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0期 总第4624期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0期  下一期
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来源:扬中市外国语小学 作者:张虹 发布日期:2013-05-21 11:04:43

     今年4月份教育部开展“减负万里行”主题活动,与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早已实施的“轻负高质”改革举措不谋而合,这不仅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改革信念,也使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还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童年,留给孩子们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成立于2011年9月,学校的办学目标是让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如何做到这三点,我校的匡爱红校长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她认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教育大环境中,不能仅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培养孩子“充满好奇、乐于学习、勇于担当、善于交往、自信阳光”的良好品质,让孩子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去认识自我、发展特长。为此,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比翼齐飞,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一、变革课堂,轻负高质
     学校打破传统的“30+10”的教学模式,让轻负高效从课堂教学开始改革,推出了“10+30”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10分钟,30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可以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所有的课堂作业当堂完成。我们的课堂操作程序是:1.制定目标;2.呈现任务;3.学生自学;4.当堂检测;5.反馈指导;6.当堂训练。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指导的任务驱动下始终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注重先学后教,分层递进。当堂检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立即进行反馈指导。正是课堂上高效的学习,为课后课业负担的减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对于课业减负,学校做了这样的尝试:教师不留或少留书面家庭作业。对于这样的举措,家长、社会就连学校的教师也持怀疑态度,谁知实验一年下来,孩子们的学习轻松了、积极了、主动了。教学质量非但没有因为作业量的减少而降低,反而提高了;家长们特别开心,教师们的教学也更有底气。学生、家长交口称赞,学校的知名度与日俱增。
     二、制度建设,保障实施
     为了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配合实施。先从制度上严格要求,进而督促教师往提高课堂效率、分层布置作业的方面努力。
     1.课堂评价制度。每节课规定当堂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当堂训练设计要分层,力求课堂当堂完成。我们进行校内赛课、评课时都按这个标准及时作出评价。
     2.轻负高质刚性要求制度。进一步让教师明确课堂上的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先学后教、分层教学,争取做到“堂堂清”,对于班级的少数学困生则利用中午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个别辅导,达到“日日清”的效果。
     3.课业监测与问责制度。作业布置分为三个档次:一档,基本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二档,分层布置作业,20人以上每天没有书面作业;三档,分层布置作业,10人左右每天没有书面作业。学科教师根据上级作业布置要求和班级学情,申请布置作业档次。所有教师都必须达到最低档三档。若出现违规情形将及时反馈,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4.作业布置分层制度。教师可以从内容、数量、形式方面加以考虑。每天语、数、外学科一定要有部分学生没有任何书面家庭作业。这部分学生是动态生成,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把没有书面家庭作业作为一种奖励。
     5.轻负高质教师评选制度。每学期结束,综合学生平时的学情、学生的问卷调查及每周的电话调查评选出学校的轻负高质教师,激励了教师将“轻负高质”的理念落到实处。
     三、丰富活动,寓学于乐
     学生的课业负担轻了,并不是无事可做,学生们也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动手实践,进行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为此,学校为孩子们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例如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明星节、科技节、感恩节等节日活动,学生们各项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高,在快乐学习的同时自信成长。
     与此同时,老师们批改作业的负担轻了,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如此一来,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在减负增效的活动中,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的师生尝到了甜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会始终以此为契机,创新地开展工作,更好地朝着学校适合教育的目标——“人人有才,适之而导,人人成才”而努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