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高任我飞 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学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永远奔走在教育大道上
教师节主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3期 总第4675期 2013年09月0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3期  下一期
永远奔走在教育大道上
来源: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中学 作者:李海林 发布日期:2013-09-03 15:12:33

     我国素质教育呼唤多年,形成的却是家长怪教师、教师怨学校、学校诉政府、政府恨家长的怪圈。在越减负、负越重的困局中,人人皆可对教育口诛笔伐。只是,坐而论道者众,起而行之者寡。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和众多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同仁们进行破解环环相扣怪圈的新教育实验。朱永新说该实验强调个性发展,包括“小学、中学六年各读一百本书,听一百场报告,每天写日记,能讲双语,熟练使用计算机”等六大行动。这项实验自2002年开始,现在已经推行到全国21个省市,包括北京的清华大学附小和中关村一小。十一年回首,新教育实验已成为一座悄然开遍神州大地的芬芳百花之园。新教育实验的成功,归根结底在于它是抛开纷纭复杂的外部原因,从挖掘教师内心,点燃每个人灵魂深处的理想之火开始,使得教师着重进行眼下所能采取的行动,用点滴作为改变自己、改变身边小世界,从教育困局中突围。新教育实验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在千万间教室里一点一滴、日复一日静默生长着。大道而行,因思想而行动,因行动而催生新思想,如此正向循环。 
     我想起曾不久前拜读过朱永新著作《写在新教育的边上》,他说谨以此书献给他的父亲——一个小学教师的在天之灵。读完掩卷长思,现在的教育理论,基本上把教师作为工具价值来认识,教师是蜡烛,点燃自己去照亮学生,最后自己是“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不能直接享受教育过程带给他的快乐,而必须通过学生的成功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我们这些普通学校,生源决定教学质量,老师的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得到很大的回报,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更辛苦,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理论认为,只有教师的成长才能带动学生的成长,只有教师的幸福才能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与学生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
     因此,我也想到教师精神状态。现在教师早上到校越来越早了,晚上下班越来越迟了,平时注重身体锻炼的越来越多了。许多教师为了光荣的教育事业,放弃许多休息时间,为了学生的利益,在支撑着,在奋斗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我们的学生总得有一些人来教育!如果有的人不好好教育,我们就负责把教育做好,做精致。朱永新认为,死人与活人就差一口气,活人与活人就差一点状态。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有了状态的人,他就会不断地寻找与探索,不断地行动与努力,他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会收获成功。而没有状态的人,即使他才高八斗,但是无所事事,最后也只能是一事无成。
     我从事教育工作十八年了,曾经的教育对象有弱智生、小学生、初中生;教育场所有村小、镇中、城中、市中;教育环境有贫穷、富足、奢华。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状态,我都坚守自己做人的准则。教育就像生命中的绿洲,给心灵孤寂的人以电光火石般的温暖,让迷途的双腿载欣载奔,找到回家的路;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让人不断地走向崇高。
     我希望自己是教育的守望者,在语文教学岗位上,默默地丰富和充实自己,默默地激励和引领纯真的孩子们,从无知走向有知,从愚昧走向智慧。我永远记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新教育实验,永远奔走在教育大道上。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