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夏天,在江苏省教育厅统一组织下,受学校的委派,我赴澳大利亚参观学习了两个月。短暂的澳洲游学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我看到了两国日常教学方式的巨大差异,更感受到了中西方不同教育理念之间思想的碰撞。
游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学习,我居住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的一户居民家中。他们家有一个上初二的儿子,他每天上午九点上学,下午三点放学,回家后上网一个小时,然后他妈妈送他去体育馆踢足球。
在中国,像这样的中学生可能就会被归入“坏学生”行列了。中国的中学生上午七点上学算迟的,下午五点放学算早的,除了正常上课,还有早自习、晚自习、没完没了的补习班。比较下来,澳洲初中生的学习状态在国内或许是无法理解的,但在澳洲这却是多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
除了课余生活比较丰富,学习方式自由,学生有很多课余时间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外,澳洲的课堂教育给了我更多的震撼。我还清楚地记得,在Harvey Bay的一所公立小学参观时,一个三年级的班级里,有学生在听老师讲故事,有学生在和老师玩橡皮泥,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己在画画,当时我们以为是下课时间,刚准备走进教室和学生们打个招呼,立刻被这所学校的校长阻止了,说孩子们正在上课呢。当时,我们都被震惊了,校长解释道:“我们很注重学生自身的兴趣发展,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朝着自己的兴趣方向前进。”校长的话与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截然不同,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教育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照本宣科的死知识?还是让孩子多动手、自由选择发展方向?
在澳洲,我参观了许多学校,发现了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很注重启发性的教育。虽然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中,教育理念不断革新,也开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面对高考这根指挥棒,学生们不得不将课本里的知识死背下来,好应付考试,但实际学到的东西是很有限的,考试考完就忘了,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反的,在澳洲的学校很少有课本,老师的教学多样化,很灵活,常常以社会新闻和国际热门话题作为教材,例如澳洲干旱的影响,全球温室效应等等。学校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报纸杂志等去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是如此。中国与澳洲的这两种教育在于一种是生搬硬套式,一种是主动、自助式学习,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孰强孰弱也是显而易见的。
澳洲的老师很注重学生所呈现的学习报告,从实践报告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协助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一学期大约只有一次大考,但考试分数只占总成绩的一部分,所以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澳洲之行,让我对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也会将我所看到的、学到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但我更相信教育的中心是人,只要有心,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目前,一些地区出现了学校出国交流只局限于英语教师这种现象,对课堂教学整体促进不明显;也有一些交流因准备不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由于缺乏相应机制,交流成果无法在具体教学中得以体现。未来,我们期待能让交流真正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