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足球训练中足球游戏的运用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立体融入 打造有价值的数学课堂 写话也考级
学科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68期 总第4820期 2014年05月13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68期  下一期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立体融入
来源: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作者:金海英 发布日期:2014-05-21 15:38:06

        阅读是一个“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我们的课内学习时间有限,内容有限,所得有限。而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正所谓“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将其多层次、全方位地立体融入,可以让学生养成课内外自主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释放学习潜能。
        一、关注课内阅读——立体融入的立足点
        利用有效的阅读材料展开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进一步提升,让学生爱上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例如低年级在课堂阅读中运用画写、仿写、补写、猜写、续编等方法;中年级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寓说于演,让学生欣赏图画,续说故事、仿说故事、配说故事;高年级利用精彩章节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泛读、精读、诵读、默读等不同的阅读模式中学会如何阅读。
        二、创设教学环境——立体融入的关注点
        儿童阅读专家崔利斯曾这样说:“如果有可能,就用书来搭建房顶。”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时时处处都有书可读,理想的阅读环境应让学生置身书的海洋,沐浴书的芳香,享受美好的精神食粮。
        每班的黑板右侧墙角处都有一个图书角,老师可以把图书角装饰一下,比如用彩纸剪出一些漂亮的花型,上面写上激励学生阅读的小标语,放上学生带来的好看的书,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给图书角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例如“漫步书林”“书海拾贝”“熊大读书吧”等。
        三、把握精彩生成——立体融入的呈现点
        教师注重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以情激情,让情与智和谐共生,当智慧的声音如芬芳的花瓣一路挥洒,学生就能入情入境,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讲到“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时,学生质疑:为什么既然是“飞”,为什么还要用“穿”“越”?我没有回答,顺势请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通过读课文看到什么了,引导学生闭上眼想象,通过动作感受蝴蝶们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蝴蝶谷时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四、抓好名著阅读——立体融入的契合点
        将阅读与课外名著有效的融合,真正实现专题化、活动化、知识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前,根据名著特点设计专题性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如读《西游记》时可设计“西游记中唐僧之我见”“我最喜欢的西游人物例谈”等讨论活动;读《三国演义》时可设计“《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故事表演”等,以名著阅读的专题化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探究,提高阅读效果,丰富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不断地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五、充实绘本阅读——立体融入的期待点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需要出发,选择与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本着“童趣、童真”的原则,根据小学课外阅读的总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不同年龄结构阅读的侧重点,我们让一年级的小朋友选择《小猪唏哩呼噜》《我不知道我是谁》《猜猜我有多爱你》《母鸡萝丝去散步》《花婆婆》等绘本进行主题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绘本内容和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听、说、读、问、议、写、欣赏、想象、表演、创作等活动,促进低年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中感受到学习、创造和成长的快乐。通过立体融入,构架衔接桥梁,拓宽语文学习领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