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新语教师角色定位背后的思考 看我七十二变 转变角色,邂逅幸福 教育学生,不妨也来点“黄金分割” 重塑教师的“导师形象”
热点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5期 总第4694期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5期  下一期
教育学生,不妨也来点“黄金分割”
来源: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 作者:林中坤 发布日期:2013-10-15 16:01:29

     最近,一篇名为“园丁与导游”的小学作文在微博上得到了众人的掌声,“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小作者的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首先我们来看“园丁”与“导游”这两个角色。学生可能认为“园丁”是“严格”的象征,代表着限制孩子们的自由,否认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只会管教,扼杀创造性。但是“园丁”,不光是修剪吧,还会除虫、施肥等,再说,树木不修剪,就会旁枝斜出,奇形怪状。
     再看“导游”,学生会认为“导游”给游客带来的、讲解的都是最美的景点,在讲解之后,就放手让游客自己去欣赏,去自由快乐地享受,给游客拘束很少。在这个学生眼里,“导游”是“自由”的象征。这篇文章说明小孩子喜欢“自由”,喜欢无拘无束。但是,“导游”的讲解往往是填鸭式的,游客得到的最美享受,有时是不需要动脑筋,或者是通过自己很少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如果老师也像“导游”那样,学生就会缺乏思维的发展,缺少磨练,不能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所以,孩子不喜欢“园丁”只喜欢“导游”的观点,不完全是对的,要辩证地看待。我觉得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既要像导游一样给学生最美的享受,学生可以像游客那样自己去游览,有自己的时间、空间,自己发现,自己思考,可以合作探究、自由想象——给以“自由”。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有质疑问难的勇气,每个孩子都有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机会,人人合作学习,个个自主学习,在学习的互动中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同时,我们也要像“园丁”那样,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严格的规范,在“枝叶斜出、过度疯长”时进行修剪;在学生误入歧途时修正方向;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激励前行。
     但是,“自由”与“严格”这两者之间要有一个度,不妨借鉴“黄金分割的定律”,在“自由”与“严格”这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给学生61.8%的自由,38.2%的严格,也就是说,教师既不全做“导游”,又不放弃做“园丁”,要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少一点严格;既不放任,又不管死,做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
     在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学生的,无论是在做班主任的十多年里,还是在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十多年中,我都坚守这样的理念——既要“自由”又要“严格”,做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这样既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又可以培养人的合群能力,不至于培养出“孤家寡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关于教师的形象是“园丁”“蜡烛”还是“导游”的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孩子尚能如此深思,更何况是我们教师呢。希望今后教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能够打破思维定势,适时抛弃所谓的标准答案,尝试一些新的解决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此共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