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性教育: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正视早开的“花儿” 让潘多拉的魔盒不再神秘 一张插图引发的“风波” “性教育”普及要适时
教育思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双周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是江苏省唯一以社会立场透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报纸。秉承“科技推动教育,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一直注意保持与教育前沿工作的密切联系,定位于教育宏观研究,兼顾微观探讨,注重教育文化生态的构建与引导,时刻关注鲜活的教育实态,着眼于教育文化的深层构建,努力赋予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内涵,致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教育媒体。

国内统一刊号:CN32—0019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第258期 总第4717期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258期  下一期
正视早开的“花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3-11-26 11:34:19

       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徐芝芳
当大学生结婚生子已逐渐被大众接受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小学生恋爱也“毫不示弱”地浮出水面。在大家对于早期性教育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候,我对学生“早恋”这一现象却有另一番认识。
       事例一:“我想和喜欢的人坐”
       排座位时,不少学生会提出与异性同桌,问其理由竟是“我想和我喜欢的人坐在一起,这样我的学习、劳动等方面都会更好。”
       事例二:“他是我的偶像”
       一次春游活动,在唱歌环节中一名女生竟主动邀请一名男生对唱经典情歌,两人唱得很是投入。唱完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尖叫声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颇感意外的我轻声问女生为何会有这种举动,她的回答让我瞠目结舌:“他长得酷,成绩也好,是我的偶像!”
       事例三:“我们喜欢这节课”
       一次课前,一个同事和我说,班里不少学生边看“黄书”边交流。我进入教室后学生一阵骚动,慌乱地遮掩起来。“同学们,你们的心事不愿与老师分享,原因在于老师。今天我们不上数学课,借此机会我想和你们讲讲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知识……”下课不久,班长送来一张纸条,“老师,不是我们不相信你,只是你能接受我们这种行为吗?家长知道了怎么办呢……另外,这节课我们都很喜欢,以后可不可以给我们多上一些……”
       我的思考:
       当我们感叹现在孩子越来越难管时,我们是否真正关注过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和精神需求呢?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青春期教育,正视学生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渴望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异性交往,这是青春期孩子刚萌发性心理的正常反应。他们的交往其实与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可是纵观国内的中小学校,青春期教育课程不仅开设得晚,而且基本是形同虚设。教师讲解时,多是琵琶遮面,欲语还休,根本不能为这些“蠢蠢欲动”的孩子以任何形式的帮助和指导,反而使得有些孩子因无法抗拒神秘面纱背后隐藏的魅力而步入犯罪深渊。
       与其让学生继续“偷窥”,还不如将其堂而皇之地搬进课堂,用科学的知识破解他们心中的疑惑,用正确的人际观指导他们与异性和谐相处。
       二、注重心理调适,拥有健康心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被异性关注、关注异性的感受,这不仅是生理表现,更是一种心理成长的标志。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学生产生“早恋”现象的原因和表现,由于每个学生的“早恋”现状不尽相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他们的内心体验,包括体验程度和时间都要加以分析,注意个体的心理调适。在做学生的心理调适时,老师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注意疏导学生心中的“死结”,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粗暴的扼制行为,防止学生对立情绪的产生。
       三、引入传统文化,规范学生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它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准则。《三字经》中“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如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复杂得多,在少年儿童的教育中渗透德育环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学生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大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理解、配合来形成合力,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不断成长与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江苏科技报·教育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山路55号新华大厦48楼
ICP备案编号:ICP备案编号:苏ICP备05076602号